《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5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课题名称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科目 地理 教学对象 高一年级 课时 1课时 版本 湖南教育出版社 单元章节 第二章第三节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的第二章第三节,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内容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这三个方面的知识点。作为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不但是本节内容的重点,还是为之后学习大气的运动、全球气压带与风带所做的铺垫。 从教材的安排顺序上来看,本节课教材首先介绍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接下来又介绍了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最后有分析了影响地面辐射的两个主要因素——纬度和下垫面。为后面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做了一个铺垫,可以说这样的安排顺序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 学情分析 在本书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在本书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大气圈这一概念,因此对于大气和太阳辐射都有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此外,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自然现象在生活中极为常见,例如,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多云的白天天空显得不太明亮、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的一段时间天空依旧明亮等等。这些自然现象都 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但由于不同的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知识内容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师生间情感交流与语言激励,尽量营造出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意识,以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以及主要特征。 2、能够说出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及其能量的主要来源。 3、能够说出影响地面辐射的两个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表格,培养读表并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展示图片和资料,对吸收、反射、散射作用的作用原理与特点的有所区分。 3、通过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关系示意图的分析,知道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通过对图表、图片和资料的分析,了解纬度和下垫面因素对地面辐射的影响机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生活中一些自然现象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2、通过对资料和图片的分析,增强学生从资料中寻找有用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主要形式(吸收、反射、散射)及其特点。 2、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及其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1、散射作用的原理。 2、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原理。 五、教学方法 教法 启发式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 小组合作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月球和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几乎一样,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以高达127℃,夜晚则低至零下183℃,昼夜温差高达310℃。而地球的昼夜温差最大的地方是在美国的 HYPERLINK /s?q=%E5%B8%83%E6%9C%97%E5%AE%81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布朗宁,白天气温为7℃,而夜晚气温为零下49℃,昼夜温差仅达到56℃。那么,为什么月球的昼夜温差比地球大这么多呢? 激励性评价。 过渡:大气对地球来说至关重要,它既能削弱太阳辐射,又能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气环境。 板书: 第三节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月地昼夜温差对比及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新课推进 投影: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问题:请同学们仔细思考: 1、为什么同一个季节,同一座山的山麓和山顶会出现“芳菲尽”和“桃花始盛开”这样截然不同的场景呢? 2、假设这座山的高度没有限制,那么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是否会一直降低下去呢? 答案: 1、随着高度的增加,从山麓到山顶温度不断降低。 2、不会。 过渡:没错,随高度增加大气温度并非永无止境地降低。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阅读诗句,并对诗中的山顶、山麓截然不同的场景进行分析,得出原因。 通过诗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