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诺贝尔物理奖介绍渐近自由.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理雙月刊(廿七卷一期)2005年2月 PAGE 11 2004年諾貝爾物理獎介紹─漸近自由 文/高涌泉 葛羅斯 波力徹 威爾切克 獲得今年諾貝爾物理獎的是三位美國籍理論物理學者─葛羅斯(D. Gross,1941-)、波力徹(D. Politzer,1949-)、與威爾切克(F. Wilczek,1951-)。葛羅斯目前是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卡夫力(Kavli)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波力徹與威爾切克則分別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與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物理教授。他們三人是因為「發現强交互作用中的漸近自由(asymptotic freedom)」而獲獎。這項工作是他們在1973年完成的,當時葛羅斯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教授,威爾切克是他所指導的研究生,兩人一起在《物理評論通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發表了一篇三頁短文,宣布他們合作計算的結果;波力徹當時則是哈佛大學的研究生,獨自一人完成了計算,他的文章也只有三頁,也是出現在《物理評論通訊》,恰好緊跟在葛、威二人的文章之後。對於威爾切克、波力徹二人來說,這兩篇得獎文章是他們生平的第一篇文章。 漸近自由是非常奇特的性質,一般的場論並沒有這種性質,葛、波、威三人發現楊─密爾斯規範場(Yang-Mills gauge fields)是唯一的例外,所以恰好可以用來解決長久以來令人困惑的質子、中子等強子結構之謎。人們也因而才了解以楊─密爾斯規範場為基礎的量子色動力學(Quantum Chromodynamics,簡稱QCD)或許正是描述夸克之間的交互作用形式的正確理論。因此漸近自由的發現可以說是解決強交互作用之謎的關鍵,所以高能物理界早就預期葛、波、威三人遲早會獲得諾貝爾獎。 大致上說,能夠獲得諾貝爾獎肯定的理論物理學家都是頭角崢嶸的不凡人物,今年獲獎的三人也不例外。但是從某個觀點看,這三個人的工作是「凡人」的工作,因為他們並沒有像某些理論物理學家,例如費曼(R. P. Feynman,1918-1988)、許溫格(J. Schwinger,1918-1994)、楊振寧(1922-)等人(且不論更上一代的海森堡、狄拉克等大師)那樣,能夠提出漂亮的理論來,而只是利用當時已有的計算工具,搶先一步在楊─密爾斯規範場理論中發現了漸近自由這個奇怪的性質;威爾切克自己承認:「很明顯地,漸近自由正等著被人發現,即使我們沒有發現它,物理的進展也不會延緩太久。」可見當時一切條件其實都已成熟了,漸近自由已快呼之欲出(事實上,已有其他人知道這項性質,但並未正式發表;見下文。)。不過葛、波、威三人能夠拔得頭籌,也不是純然僥倖,因為他們的確有過人的見識與能力。 在解釋所謂「一切條件都已成熟」的意思之前,我先說明當時高能物理學家所面對的一個難題。這是難題來自弗利德曼(J. L. Friedman,1930-)、肯達爾、(H. W. Kendall,1926-1999)、泰勒(R. E. Taylor,1929-)等人在1960年代於美國史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SLAC)所做的「深度非彈性散射」(deep inelastic scattering)實驗。這個實驗的構想很簡單:將高能電子射上質子,然後觀測散射出來的粒子。實驗的結果大致上可以這麼描述(依據理論學家布約肯(J. D. Bjorken)與費曼等人的分析):質子內部有更小的夸克,電子和質子的深度非彈性散射可以看成是電子與夸克的彈性碰撞,而且這些夸克是近乎自由、彼此沒有交互作用的粒子。換句話說,弗利德曼等人的實驗證實了夸克的存在。夸克是葛爾曼(M. Gell-Mann,1929-)在1960年代初期所提出的概念─它們是自旋1/2的費米子,帶有分數電荷(例如1/3電子電荷)。葛爾曼認為所有參與強交互作用的重子(baryon,如質子)與介子(meson,如π介子)都是由夸克所組成的。由於夸克帶有前所未見的分數電荷,是相當奇怪的東西,所以不少人對於夸克這個假設半信半疑。直到SLAC的深度非彈性散射實驗結果出現,夸克才從「假設」變成「事實」。弗利德曼、肯達爾、與泰勒三人為此獲得了1990年諾貝爾物理獎。不過這個實驗的另一項結論對於理論學家來說則引來一個難題:夸克既然擠在質子內很小的空間之中,應該是很強烈地被束縛著,它的行為怎麼可能像是自由粒子呢?它們彼此間為什麼沒有什麼交互作用呢? 傳統上,我們用「荷」(charge)這個(耦合)參數來指明交互作用的大小:兩個粒子間交互作用的強度和它們所帶(相對應於這個特定交互作用)的荷有關,荷越大,作用強度就越強。以大家熟悉的電磁交互作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