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苯配合物结构与性质的研究-化学工艺专业论文.docxVIP

过渡金属—苯配合物结构与性质的研究-化学工艺专业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1 1.1 引言 1 1.2 本论文研究对象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3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4 第二章 理论原理和计算方法 6 2.1 引言 6 2.2 薛定谔方程 6 2.3 从头计算法 7 2.4 密度泛函理论 9 2.5 微扰理论 11 2.6 势能面 12 2.7 基组的选择 12 2.7.1 最小基组 12 2.7.2 价层分裂基组和双ζ基组 13 2.7.3 极化基组 13 2.7.4 弥散基组 13 2.7.5 高角动量基组 14 2.8 计算方案的实施和结果分析 14 2.8.1 分子平衡几何的优化和频率计算 14 2.8.2 电子亲和能及键断裂能的计算 15 第三章 Mn(Bz)m (M=Ti, V, Cr, n≤2, m≤2, Bz=benzene)配合物结构与性质的研究 ... 17 3.1 计算方法 17 TiBz 和 TiBz? 19 CrBz 和 CrBz? 21 3.3 M(Bz)2(M=Ti, V, Cr)配合物的计算结果与讨论 22 HYPERLINK \l _TOC_250008 3.2 MBz(M=Ti, V, Cr)配合物的计算结果与讨论 19 HYPERLINK \l _TOC_250007 VBz 和 VBz? 20 HYPERLINK \l _TOC_250006 3.2.4 MBz(M=Ti, V, Cr)配合物的平均键断裂能 22 ?  22 Cr(Bz)2 和 Cr(Bz)2? 23 HYPERLINK \l _TOC_250005 3.4 M2Bz(M=Ti, V, Cr)配合物的计算结果与讨论 24 V2Bz 和 V2Bz? 26 HYPERLINK \l _TOC_250004 3.4.4 M2Bz (M=Ti, V, Cr)配合物的平均键断裂能 28 Ti2(Bz)2 和 Ti2(Bz)2? 28 V2(Bz)2 和 V2(Bz)2  29 Cr2(Bz)2 和 Cr2(Bz)2? 30 HYPERLINK \l _TOC_250003 3.5.4 M2(Bz)2 (M=Ti, V, Cr)配合物的平均键断裂能 31 HYPERLINK \l _TOC_250002 3.6 Mn(Bz)m (M=Ti, V, Cr)配合物的电子亲和能 32 HYPERLINK \l _TOC_250001 3.7 Mn(Bz)m (M=Ti, V, Cr)配合物的自然电荷分析 34 HYPERLINK \l _TOC_250000 3.8 Mn(Bz)m (M=Ti, V, Cr)配合物的偶极矩 36 Ti(Bz)2 和 Ti(Bz)2 V(Bz)2 和 V(Bz)2? 23 3.3.4 M(Bz)2 (M=Ti, V, Cr)配合物的平均键断裂能 24 Ti2Bz 和 Ti2Bz? 24 Cr2Bz 和 Cr2Bz? 27 3.5 M2(Bz)2(M=Ti, V, Cr)配合物的计算结果与讨论 28 ? 第四章 结 论 38 参 考 文 献 40 附 录 44 致 谢 49 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0 1 1 第一章 绪 论 1.1 引言 过渡元素这一名词最早是由门捷列夫提出来的,用于指代 8、9、10 三族元素。 他认为从碱金属到锰族是一个“周期”,铜族到卤素又是一个,那么夹在两个周期之 间的元素就一定有过渡的性质。这个词虽然还在使用,但已失去了原意。根据 Cotton 的定义,过渡金属是 d 层电子部分填充或全部填充的一些元素。这个定义是广义的, 现在我们所说的过渡元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 d 区的一系列金属元素,又称过渡金属。 严格的讲,过渡金属是指具有部分填充的 d 壳层的元素,这一特征使它们有别于其他 元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过渡金属化学。 由于很多过渡金属元素的电子构型中都有不少单电子,较容易失去,所以这些金 属都有可变价态,有的还有多种稳定存在的金属离子。过渡金属最高可以显+7、+8 氧化态。 过渡金属元素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过渡系,第 4、5、6 周期的元素分别属于第一、 二、三过渡系。 对于第一过渡系,高氧化态经常是强氧化剂,并且它们都能形成有 还原性的二价金属离子。对于二、三过渡系,由于原子半径大、价电子能量高的原因, 低氧化态很难形成,其高氧化态也没有氧化性。同一族的二、三过渡系元素具有相仿 的原子半径和相同的性质,这是由于镧系收缩造成的。 大多数过渡金属都是以氧化物或硫化物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只有金、银等几种 单质可以稳定存在。最典型的过渡金属是 4?10 族。过渡金属由于具有未充满的价层 d 轨道,基于十八电子规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