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正面管教让孩子有幸福感.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正面管教 讓孩子有幸福感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董事史英昨天主持「正面管教法」新書發表會。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如果你想怒斥孩子「閉嘴、不許講話」,不妨停下一秒,放輕聲音說:「其實你能為別人著想,很快地安靜下來,真的很棒!」相信世界會不一樣、也會讓更多孩子擁有幸福感。 人本教育基金會昨天出版「接納、友善學習的教室|正面管教法」譯書,期待在校園零體罰立法之後,提供老師、家長如何管教孩子的更好方法。 原著來自聯合國 這本書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撰寫製作,由親子教育工作者李美華翻譯。書中比較了懲罰與管教的差異、如何建立正面師生關係、傳授正面管教的秘訣與步驟、瑞典成功經驗等。 以獎勵取代棍棒 人本執行董事史英說,「正面管教」就是不要說「不」字開頭的話,如不要、不可、不准等,改以「你可以如何」等優雅、溫柔的語調;以獎勵、讚美、幽默、建議,取代棍棒、巴掌、青蛙跳等,達到阻止孩子作出錯誤事情的期望。 政大教育系教授馮朝霖呼籲,教育是複雜的藝術,採用正面管教法的前提是社會能給予包容性、支持性的友善環境,而不是把管教孩子的壓力全落在老師身上。 正面管教法的七項原則包括重視孩子的尊嚴;發展正面的社會行為、自律能力和人格;鼓勵孩子盡量、主動參與;重視孩子的發展需求和生活品質;重視孩子的動機和生活觀;確保公平(平等和零歧視)和正義、促進團結。 管教重點在「教」 譯者李美華說,管教不只是「管」,重點在「教」,使用方法應和教育的目標有對等的邏輯,例如你叫孩子罰站、靜坐,卻不告訴他為什麼,則達不到「教」的效果。 她舉例,書中提到的「暫停」方法,是給孩子一個機會,讓孩子暫時和當下的環境隔開,思考一下之前所作的衝動行為是對的嗎?再幫助他如何調整好情緒與身心靈狀態,以繼續回到教室和同學互動。 人本初步印製了三千五百本贈閱書,將在四月二十九日「國際不打小孩日」北中南慶祝活動會場發放。一般民眾若有興趣,可向人本聯繫,訂價一百元,電話:(○二)二三六七○一五一,分機二三四。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提醒/誤用正面管教法 恐有反效果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家長、教師團體對「正面管教法」多持肯定態度,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認為,「這不是只談管教的書,它所傳遞的價值,本身就是一種教育」。 正面管教並非放任不管 北投國中老師吳怡潔說,她教書八年,從沒打過孩子,「不會對路人做的事、說的話,絕不拿來對自己的學生做。」正面管教並非放任不管,像她嚴格要求學生不能遲到、不能不交作業,讓學生充分了解那是基本義務。她發現,對學生進行正面管教之後,學生學會跟她「談判」、講道理。 不過,林文虎提醒,引進國外的作法要很小心,因文化背景不同,一遭誤用可能有反效果。他舉例,歐美國家的教育向來比較尊重小孩,所以當他們不希望孩子做什麼,跟孩子說「你可以怎麼樣時」,孩子知道那指的是一個大方向;反觀台灣教育較「填鴨式」,當家長或老師說相同的話時,孩子可能誤以為又是大人「下」的單一選項指令,效果將大打折扣。 教育部訓委會常委柯慧貞說,教育部鼓勵老師採正向管教方法,它的價值在於提供老師許多管教方法、步驟和實例。 因應校園禁止體罰立法完成,教育部邀集各界研擬的「輔導管教辦法注意事項」及實施要點、範例等,將召開說明會廣徵意見,六月二十七日前定案公布。 水杯偷「加料」 高市六國中生「惡整」導師 〔記者李開菊、楊菁菁/高雄報導〕校園「惡作劇」再度上演!高雄市五福國中傳出一年級六位同班同學,因不滿導師平時教學嚴厲,連續對導師「惡作劇」,先在導師水杯裡放粉筆灰,未被發現,隔幾天又在導師水杯放浣腸液(見圖,模擬畫面,記者李開菊攝);經過目睹同學發揮「正義感」報告其他任課老師,才讓事件曝光。 涉及惡作劇的六位同學中,負責將浣腸液倒入水杯裡的同學被校方記一支大過,家長已主動要求轉學,其餘五位同學則分別記一支小過,並由校方積極輔導。 導師喝完水後即感不適 根據調查,該校一年級某班的六位學生,因不滿導師平時對課業要求嚴厲,大家起鬨要「整」導師,其中有人提議「家中有瀉藥可以帶來」;四月四日即有同學將家中的「浣腸液」帶到學校,第一節課趁導師未注意時,由其中靠近老師位置的A同學將浣腸液倒入水杯裡,同學覺得不夠,又加第二次;導師在喝完水後,當下即覺得不舒服,中午就回家休息。 班上一位「目睹」整個過程的同學,發揮「正義感」,告訴下午任課的老師,該名老師隨即知會導師,學校也立刻向警方「報備」。 調查中,又發現「案外案」,原來這批學生早在三天前已在導師水杯中放入粉筆灰,未被察覺,才「食髓知味」決定進一步放瀉藥;事件曝光後,學生家長帶著孩子向導師道歉,取得諒解。 教育局長鄭英耀表示,學校師生及教育單位都應從這一案例得到教訓,增加師生間的互動及溝通技巧、加強學生的法治觀念;人本教育基金會高雄分會主任謝禎芳則指出,大人在處理孩子行為時,要清楚讓孩子知道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