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 医 内 科 学 总 论 1.了解中医内科学含义、发展史、治疗原则、学习方法 2.熟悉中医内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步骤与方法 是临床专业课,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其水平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 《金匮要略》 二、中医思维方法 中医主要思维方法:形象思维 江雪 漫天飞雪中,望遍千山,看不到一只飞鸟,找遍万条路,见不着一个行人。只有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披着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钓鱼。 现代医学主要思维方法:逻辑思维 三、中医基本生理病理 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为通道,气血津液运行其中,联通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一个有机整体 四、辨证论治 五、辨证论治的步骤与方法 第一步,按脏腑经络理论对疾病进行定位。 第二步,从六淫、疫毒、 痰、饮、水、 气(气虚、气逆、气陷、气滞)、 血(血寒、血热、血瘀、血虚) 阴(阴虚、亡阴)、阳(阳虚、亡阳)、 脓、食积、结石、虫积对疾病进行定性. 第三步,“必先五胜”,即在上述定位、定性基础上,辨析出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要病理变化完成辩证,即提出中医诊断。 第四步,“治病求本”,即找出相应的治法和方药。 第五步,治未病,即根据中医“五脏相关”的整体观,通过调节相关的未病脏腑协助治疗已病脏腑,进行整体调控以提高疗效。 六、中医内科学发展史 早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疾病方面的记载,开始认识“疾首”、“疾腹”、“疾言”、“疟疾”、“蛊”等内科疾病,并采用按摩和药物等治疗方法,而作为治疗疾病方法之一的“汤液”,传说由商代的伊尹创制。西周时期则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其中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时期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成绩卓著、影响深远的一个时代,其中最突出的医学家代表是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被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倡火热而主寒凉;张从正治病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李东垣论内伤而重脾胃,首创脾胃内伤学说;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而主养阴。他们在医学理论的某个领域都有独到的阐发和精深的认识,创制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为中医内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医内科学体系已初步形成。 (四)形成(明清) 明代薛己所著《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医书。王纶著《明医杂著》,提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元素,杂病用丹溪”,是对当时内科学术思想的一个很好总结。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如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阴阳互补学说等,对内科的辨证论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巨大成就。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提出戾气致病的病因学说之后,清代叶天士著《温热论》,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薛雪的《湿热条辨》专论湿热之邪所致温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充实了内科热病体系;王孟英的《霍乱论》,对霍乱病的认识卓有新见。温病学家的理论和实践的成果,标志着温病学已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 * *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内科教研室 韩华刚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内科教研室 韩华刚 教学目标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 定义 性质 范围 《伤寒论》 外感 内伤 《温病学》 以及后世以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 病理指导辨证施治的论著等。 辩证(即诊断),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即治疗)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四诊 定位 症状、体征 定性 病因病机 治疗原则 方药 、加减 确定要解决几个 方面问题 (一)萌芽 (殷商时代) (二)奠基(春秋 秦汉) 《黄帝内经》 是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创造性地发展了《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最新2023版知识产权贯标GBT29490 09知识产权维护运用控制程序(含表单)[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文件].docx
- 煤矿合法股权转让协议9篇.docx VIP
- GB_T 9711-2023石油天然气工业 管线输送系统用钢管.doc VIP
- 导体结构设计.xls VIP
- 电梯安全风险管控清单.doc VIP
- 生殖医学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2024年度健康体检大数据蓝皮书.pdf
-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反思(共6篇).pdf VIP
- 球墨铸铁管与其它管材的连接件技术规范.docx VIP
- NB∕T 11273-2023 工业锅炉设计文件鉴定技术导则.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