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学古文删减之我见
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学古文删减之我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现今主流意识形态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但将传统文化开列“精华”与“糟粕”的清单,然后照单清理,指望一劳永逸的策略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做法,是一种毫无操作性可言的虚幻的原则,是一个“崇高的梦”。因为“精华”和“糟粕”从来不是截然二分,而是水乳交融的,它们好似一个铜板的两个面。一个人眼中的“精华”,在另一个人眼中可能是“糟粕”;一个人眼中今天的“精华”,明天有可能会变为“糟粕”。所谓“今日为是,明日为非;法国之喜,英国之悲”。传统文化是一个有机的价值整体,植根于这一整体模板上的各种文化现象,相互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其间存在着难以离析的关系。对它进行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分类,给这一部分贴上“精华”的标签,将另外一部分归为“糟粕”,这只能是虚妄和武断的做法。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如果所有的人都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历史文献上下其手,你删节一段,我裁撤一篇,今天除去这一部分,明天又剪去那一部分,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根据自己的标准这么做,那么,人们就再没有什么经典可传,没有什么经典可读。 体现我们民族性格和气质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内容极其驳杂的存在。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前行,人们的认识也在进步。人们的眼光变化了,传统及其价值也就会随之变化。其中肯定会有一些不适应特定时代,甚至与特定时代相背离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很可能在另一个时代是支撑其精神风貌的核心价值,在未来也可能是实现创造性转换的有效资源。“糟粕”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糟粕”的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另一方面,“糟粕”并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百无一用,或者是只有消极的意义。它与“精华”相需为用,相辅相成,相互滋养。“糟粕”的一方一旦被废除,“精华”也会随之瓦解。正如张若渔先生在《三字经里有糟粕,新启蒙中无精华》中所说的那样:“今人将‘糟粕’绑去杀头,留下的不是‘精华’,而是‘精华’的危如累卵和朝不保夕,循着切除的逻辑,最终导致的是文化虚无主义,带来的是中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碎片化认识和空洞理解。”所以,对待传统文化,即便是能区分为“精华”和“糟粕”,那应有的态度也该是“取其精华,存其糟粕”。简单地删除和留取,只能表明删节者的武断和不宽容。 无论基于怎样的目的删节,都会破坏历史文本的完整性,把一篇经典文本割裂得鸡零狗碎,肢解得面目全非。这绝非尊重历史的态度,也会使一篇文献难以卒读。比如,在提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人士那里,他们删去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两句。实际上,这两句话出自宋真宗的《劝学诗》,它的全篇只有10句话:“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比照全文人们不难明白,如果删去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两句,历代为人所诟病的以高官厚禄诱导人们向学的“糟粕”并没有删尽,而这篇诗文也就没法诵读了。既然这种能实现金多粟富、富贵利达、荣身饱家之类的赤裸裸的劝诱,纯属“儿童不宜”,那就不是删除其中两句的问题,而是全篇根本就不该选用。所以,我的态度是,要么不读,要么就读全篇。 作为传统价值体系的载体,任何一种历史文献,特别是经典文献,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正是这种逻辑决定了材料的选择、留取和章节的分合布局。不了解这种逻辑,删节就只能是无的放矢、隔靴搔痒,在懵懂不知中斫丧历史文本的关键之处,使其丧筋失骨,结果背离作者的匠心,远绝作者的旨趣。比如,有人以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为由,删掉了《三字经》中“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实际上,中国传统的知识序列,都是根据天、地、人、事、物的顺序排列的,无论是大型的类书,还是综合性的童蒙读物都是如此。在学科还没有分化的“潜学科”的古代社会, 传统士人的知识结构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了解岁时节令、朝廷大事、历史人物、各种仪节、疾病死丧、文事科第、器用珍宝,乃至制作技艺、释道鬼神、鸟兽花木等。作为一篇劝学文献,《三字经》不仅劝导向学,而且具体指出了学习的内容。“三才”和“三光”之所以位居学习内容的篇首,就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传统中国人的敬天意识,代表了传统士人所必须掌握的天文知识。这与《三字经》只是列举“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两个事例来代表中国传统的以孝悌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如出一辙。而且与《三字经》的其他内容相比,“天地人”“日月辰”并没有丝毫地远离学生生活的情形。武断地删除,就是不了解传统知识序列和古人的知识结构所致。 在我看来,今天人们诵读国学经典,不是要把它当作一种“心性之学”来习得、固守和践行,而应该把它当作一种“知识之学”来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