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每周自学时数:10.67
自学周数:3
自学总时数:32
任课教师:徐娟华
浙江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函授生自学周历表
2008级药专升本第四学期2009.10.12
周
次
日
期
自 学 阅 读
作 业
总
计
时
数
交批作业的性质、序次、时间和地点
教材:
参考书:
自学时数
平 时 作 业
测验
作业
作业时数
必读部分
选读部分
必做题
选做题
一
-
1
7~10
/11
总论
一.绪论-天然药物化学的定义与任务
三.提取分离方法
第二章 糖与苷
二.糖和苷的分类
四.苷键的裂解
第三章 苯丙素类
一.苯丙素
二.香豆素
第一章
二. 生物合成;
四、结构研究法
第二章 糖与苷
一.单糖的立体化学
三.糖的化学性质
第三章;
三.木脂素
教材:吴立军主编.天然药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7年第五版。
参考书:吴继洲主编.天然药物化学学习指导.人民卫生
出版社出版, 2005年8月第一版.
8
见附件1:第一题。
预习和复习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
浏览第十~十一章。
临时布置
8
16
作业课后做,下次上课交;测验作业当堂交;属考查性质。
一-
2
11~13
/11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一.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二.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三.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总论
四、结构研究法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四、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与结构鉴定
(1)色谱法
(2)紫外及可见光谱法
(3)氢核磁共振法
(4)碳核磁共振法
(5)质谱法
第四章
三、醌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四、醌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第五章 黄酮类化合物
一、概述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与颜色反应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8
见附件1:第二题。
预习和复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
浏览第八~九章。
临时布置
8
16
作业课后做,下次上课交;测验作业当堂交;属考查性质。
二
14~20
/11
第六章 萜类与挥发油
二.结构类型
六.挥发油
第七章 三萜及其苷类
三~六.结构、性质及提取分离
第八章 甾体及其苷类
第六章
一.概述
三~五.萜类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与结果测定
第七章
一~二.概述与生物合成
七~八.结构测定与生物活性
8
见附件1:第三题。
预习和复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
临时布置
8
16
作业课后做,下次上课交;测验作业当堂交;属考查性质。
三
21~25
/11
实验、复习及考试
实验、复习
8
第四题
8
16
实验不得缺课,缺课取消理论考试资格,实验报告当堂交,属考查性质。
班级:2008级药专升本 专业: 药学 课程: 天然药物化学 本表共 5 页第 页
注:(1)本课程使用教材名(全称) 天然药物化学 作者: 吴立军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版本:第五版
(2)参考书名 天然药物化学学习指导 作者:吴继洲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版本:第一版
(3)自学指导书情况: 自购。
(4)习题集情况:1. 见附件Ⅰ :平时作业必做题。2. 自选上述参考书《天然药物化学学习指导》中的相关习题。
附件Ⅰ:
第一题 写出黄花夹竹桃苷类成分及其结构,选择合适方法予以提取出来,然后再选用2种以上色谱方法将其中所含各成分分别分离成单体成分。
第二题 虎杖根中主要含有下列七个成分,请设计提取分离流程。
①R1=H R2=COOH ②R1=CH3 R2=H ③R1=CH3 R2=OH
④R1=OCH3 R2=CH3 ⑤丹宁 ⑥?-谷甾醇 ⑦白藜芦醇甙
第三题 波谱综合解析题:
某化合物为黄色结晶,分子量316,分子式为C16H12O7;盐酸-镁粉反应呈红色,FeCl3反应呈蓝色,锆盐-枸橼酸反应,黄色不褪,Molish反应呈阴性;波谱数据如下。
UV λmax nm:MeOH 254,267sh,369;NaOMe 271,325,433;AlCl3 264,300,364,428;NaOAc 276,324,393;NaOAc/H3BO3 255,270sh,300sh,377。
1H-NMR ( DMSO-d6 ):δ: 3.83 (3H, s);6.20 (1H, d, J = 2.0 Hz);6.48 (1H, d, J = 2.0 Hz);6.93 (1H, d, J = 8.2 Hz);7.68 ( 1H, dd, J = 1.8 8.2 Hz);7.74 (1H, d, J = 1.8 Hz);9.45 (1H, 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