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颅底解剖详解.ppt
穿经岩大神经管裂孔的是岩大神经greater petrosal n.,穿经岩小神经管裂孔的是岩小神经lesser petrosal n.和鼓室上动脉superior tympanic a.。 颅后窝 穿经枕骨大孔的结构:延髓medulla oblongata及其二侧的副神经脊髓部spinal part of accessory n. ,两条粗大的椎动脉vertebral a.、一条细小的脊髓前动脉anterior spinal a.、两条细小的脊髓后动posterior spinal a.和脊髓静脉spinal v.。 穿过舌下神经管的结构是:舌下神经hypoglossal n.和舌下神经管静脉丛venous network of hypoglossal canal。 穿经颈静脉孔的结构是: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al n.、迷走神经vagus n.、副神经,accessory n.、岩下窦inferior petrosal sinus、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 和脑膜后动脉posterior meningeal a.。 穿经内耳道的结构是:迷路动、静脉,labyrinthine a. and v.、前庭蜗神经vestibulocochlear n.和面神经facial n.。 在颅底外面,可见面神经从茎乳孔穿出,茎乳动脉stylomastoid a.则穿茎乳孔人颅。鼓室前动脉anterior tympanica.和鼓索chorda tympani穿经岩鼓裂。在骨腭,腭大动脉greater palatine a.和腭大神经greater palatine n.穿腭大孔,腭小动脉和腭小神经lesser palatine a. and n.穿腭小孔,鼻腭神经和动脉nasopahtine n. and a.穿切牙管,它们均分布于腭部。髁导静脉emissary condylar v.穿过髁管。 海绵窦 位置:蝶鞍两侧,前达眶上裂的内侧部(83%),后方至颞骨岩部尖(83%),向内侧抵中床突和后床突的连线,下外侧距圆孔和卵圆孔内缘连线3~4mm(61%)。 成人的海绵窦是一个有分隔的血液腔隙,有衬着内皮的蛛网膜小梁、韧带、并包含颈内动脉、展神经、结缔组织和脂肪。在胎儿和新生儿标本的海绵窦内,确实发现了静脉网。在年轻人及成人,覆由内皮的结缔组织条索分布于整个血窦。海绵窦内的结缔组织条索以不同的方向连与颈内动脉与垂体包膜之间。海绵窦的脂肪成分可能直接与眶内和翼腭窝内的脂肪相连。海绵窦外侧壁的静脉通常是眼睛迈和大脑中深、浅静脉的回流区域。 穿过海绵窦外侧壁的神经:海绵窦的外侧壁由来自颅中窝的硬脑膜组成,分为两层,浅层和深层。去掉浅层之后,就可看到深层的纤维结构以及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这些神经均被包埋在该层硬脑膜中。也可看到三叉神经腔外侧壁。应当注意动眼神经有一个由硬脑膜和蛛网膜形成的袖套,长约6~8mm,伸展到前床突之下。滑车神经进入海绵窦外侧壁之后也有一个不同长度的蛛网膜袖套。 通过海绵窦内的结构:颈内动脉和展神经。展神经在桥池内前行至后床突后下平均20(16~28)mm处,穿过基底丛岩下窦进入海绵窦的后上部,在硬脑膜、蛛网膜及结缔组织鞘中走行于颈内动脉的外侧。 海绵窦的交通: 海绵间窦:是鞍隔边缘的小间隙,根据与垂体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前、后、下海绵间窦。海绵间窦变异很多,此三窦可同时存在或单独存在。如果前、后海绵间窦同时存在则称环窦。前海绵间窦位于垂体前方,出现率为64%,通常较后海绵间窦大。如伸达整个垂体前面时(10%),则经蝶垂体手术可发生严重出血。后海绵间窦位于垂体后上方,出现率为32%。下海绵间窦位于垂体下方出现率为54%。在鞍背和斜坡上部有一个大的海绵间窦,即基底窦,出现率为92%,连接两侧海绵窦的后部,其下放与基底丛相交通,通过椎内静脉丛与体壁静脉相联通,故腹后壁的感染或寄生虫卵可经基底丛或枕窦进入颅内。 在鞍背和斜坡上部有一个大的海绵间窦,即基底窦,出现率为92%,连接两侧海绵窦的后部,其下放与基底丛相交通,通过椎内静脉丛与体壁静脉相联通,故腹后壁的感染或寄生虫卵可经基底丛或枕窦进入颅内。 海绵窦前端→眼静脉→面静脉 海绵窦→导静脉→翼丛→面深静脉→面静脉 海绵窦→岩上窦→横窦 海绵窦→岩下窦→颈内静脉 思考题 试述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有哪些沟、管、裂、孔?各由哪些神经、血管穿行? 试述海绵窦的位置及穿过海绵窦内和外侧壁的结构。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 * 颅底的结构特点 颅底的各部骨质厚薄不一,由前向后逐渐增厚,颅前窝最薄,颅后窝最厚,骨质较薄的部位在外伤时易骨折。 颅底的孔、裂、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