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疸 陕西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室 李守朝教授 概说 1、定义: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证的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 疸:“瘅,劳病也” 《说文》 “黄疸病” 《辞海》疸通瘅、癉。 2、源流: ⒈《内经》首创病名,奠定理论基础。 ⑴病名:‘尿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素问·平人气象论》 ⑵主证:身黄,目黄,尿黄,爪甲上黄。 ⒉张仲景论黄,确定分类和治法。 ⑴病因病机:湿邪,寒湿,瘀热。 ⑵分类:黄疸,谷疸,女劳疸,酒疸,黑疸。 ⑶治疗:利尿,发汗,泻下。 ⑷预后:“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 ⒊隋唐时期,黄疸分类有发展。 《诸病源候论》将黄疸分为二十八候,并首次提出了“阴黄”、“急黄”的名称。 《千金要方》重提五疸:将黄汗易黑疸。 ⒋元代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将黄疸按阴黄、阳黄进行分类。 ⒌《景岳全书》首提“胆黄”一名。 ⒍《沈氏尊生书》对黄疸的传染性、严重性有认识。 ⒎叶天士提出了“阳主明,治在胃;阴主晦,治在脾”。的著名观点。 3、范围 急性传染性肝炎(甲型) 乙型肝炎(急性、慢性活动型) 肝细胞性黄疸 丙、丁、戊等其它肝炎(活动) 中毒性肝损害(酒精、化学药) 钩端螺旋体病 胆囊炎、胆结石 阻塞性黄疸 胆管肿瘤,胰腺肿瘤(胰头部) 肝癌 溶血性黄疸 输血反应 蚕豆病 新生儿黄疸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外感湿热疫毒:湿热 寒湿 疫毒 2 饮食劳倦:也是产生了上述病理因素而发病。 3 病后续发:胁痛、徵积或其它疾病之后,瘀血阻滞,湿热残留,日久损肝伤脾,湿遏瘀阻,胆汁泛溢肌肤,也可产生黄疽。 二、病机 1 病位在肝胆,涉及脾胃: “脾胃不病则无湿,肝胆不病则不黄”。 2 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仲景曰“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后世有“无湿不成疸”之说。 3 病理性质有阴阳之分: 4 病理转化与感邪及体质有关: 5 预后: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但阳黄湿重于热者,消退较缓。急黄为阳黄的重症,湿热疫毒炽盛,病情重笃,常可危及生命。阴黄病程缠绵,收效较慢。张仲景指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差,反剧者为难治。”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目黄、肤黄、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 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3.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徵积等病史。 二、鉴别诊断:黄疸与萎黄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把握主证: 2 审慎鉴别:灯黄,老黄,假黄。 3 辨别阴阳: 二、治疗原则: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 湿热-清热利湿 化湿邪 寒湿-温中化湿 分而言之 疫毒-解毒凉血 利小便 淡渗 清利 湿从小便而去。 化气 三、证治分类 (一)阳黄 1 热重于湿: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憹.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 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 常用药:茵陈蒿、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茯苓、滑石、车前草。 加减: 2 湿重于热: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