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目 化学
年级
文件 hxs0098.doc
标题 科学史坛巨匠—李约瑟博士
关键词 中国科技史/李约瑟/化学史
内容
与本世纪同龄的李约瑟博士是国际知名学者,50年来地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与著述,以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而享有盛誉。中国科学院曾授予他名誉教授称号。1990年6月,为了表示对他的爱戴和敬仰,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把该台发现的一颗行星以他的汉名“李约瑟”命名,同年12月8日,中国驻英国大使冀朝铸代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李约瑟“人民友好使者”证书及证章,以表示中国人民的崇高敬意,并向地祝贺九十寿辰。
一位英国人,受到中国人民如此深厚的热爱,他是如何与中国结下如此深厚的渊源呢?
早期的科学生涯
李约瑟的英文名字为约瑟夫·尼达姆(Joseph Needham),出于对中国文化,尤其是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聃)的崇拜,故取汉名为李约瑟。他于1900年12月9日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家境富裕,并受人尊敬的家庭。他的父亲曾任解剖学教授,以后又开业成为著名的麻醉外科专家,他的母亲是一位有声望的作曲家。
在父母的熏陶下,童年的李约瑟曾经对宗教产生过兴趣。上中学时,他又对科学实验产生偏爱,于是他希望继承父业,作一名外科医生。1918年,他考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卡那斯学院。按照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制度,攻读医科的学生要修二年理科的课程,当年担任剑桥大学生物化学课讲授的是在生化界名望很高的霍普金斯(Frederick Hopkins)教授,由于受到霍普金斯的影响,并且被实验室中层出不穷的新 事物所吸引,李约瑟又把他的兴趣转移到生物化学领域,以后又考取研究生。年轻的李约瑟很快在他所研究的领域中显露头角,接连获得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两种学位。并且于1924年留校工作。随即当选为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卡耶斯学院院士。同年,李约瑟和他的同事,研究肌肉的生物化学作用的多萝西(Dorothy,Mary moyle)结婚。不久,他们夫妇二人同时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皇家学会是英国最高的科学组织。他们的当选,在当时成为美谈。因为从17世纪皇家学会成立以来,除了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他的夫婿艾怕特以外,他们是同时得到这项殊荣的第一对夫妇。
李约瑟在他所研究的生物化学领域内接连取得新的成就。他31岁那年,他的三卷本的《化学胚脂学》出版了。这是他在生物化学上的成名之作。随后又出版了《生物化学形态学》。由于他在胚胎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因此被誉为胚胎学的奠基人之一。这是他前半生在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建树。
作为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对哲学和科学史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剑桥大学是个十分重视科学史教育和研究的学校。在那里,李约瑟结识了一些著名的科学史专家,如科学史家格(Charles Singer,1876-l960)、化学史家帕廷顿( James Riddick Partington, 1886-l965)等,并经常与他们探讨科学史问题 1932年,他的著作《胚胎学史》出版了。他是这门科学史的最早作者,此间,他还出版了一些关于哲学、宗教的著作。李约瑟的成就使他不仅成为20世纪30年代英国颇有前途的第一流的生物化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具有哲学思想的科学史家。
还中国科技以公道
正当李约瑟的事业处于鼎盛辉煌的时侯,在1937年,剑桥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来了鲁桂珍、沈诗章、王应睐三位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也许生活是以特殊的方式展现在每个人的面前的,这些中国学者的到来,导致了李约瑟一生中的重大转折,改变了他一生的奋斗方向。中国学者的聪颖和智慧使李约瑟感到震惊,同时激发起他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热情,于是他开始学习中文。与中国学者的接触,李约瑟对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逐步得出了与当时西方人的看法完全不同的结论,李约瑟说:“是他们使我真正了解到,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经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的巨大作用。许多西方人长期以来都认为古老的中国没有科学,这是极不公道的。”
长期以来,西方人对中国文化采取相当漠视的态度,他们认为科学是西方的专利,与中国毫无关系。他们采取沙文主义的态度,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文明方面的巨大成就,非但不予肯定,反而认为中国没有可以称作科学的文明。或者认为,中国只有人文科学,而没有自然科学。甚至觉得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发明至多是只能属于工艺技术,而不是属于科学理论的层次。李约瑟意识到这些看法大错特错了。他看到了远在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所具有的浩瀚繁荣的文明,他认为这至少和西方文明一样的错综复杂和丰富多彩。他觉得中国传统科技上有许多尚未受人注意或误解的地方,这是不公正的,应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中国科技一个公道。于是,李约瑟产生了写一部关于中国科学技术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