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聚碳酸丙撑酯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复合研究.Doc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聚碳酸丙撑酯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复合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聚碳酸丙撑酯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复合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聚碳酸丙撑脂(PPC)是通过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为单体共聚合成的一种碳酸酯。二氧化碳价格低廉、无毒、无害,同时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用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合成PPC为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既固定了二氧化碳,又不产生污染,因此,PPC是一种双绿色材料,它是具有广泛用途的工程塑料,可用于生产一次性医用材料、一次性餐具用品、农用塑料地膜和板材等。此外,PPC具有韧性和化学透明性的优点使其在制作小巧的光盘、军事防护物及子弹防护窗方面有着广阔用途。 但是,PPC由于自身的酯键结构而具有相对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通常在26℃一46℃)和热分解温度(180℃),影响其加工性能,且降解速度较慢,对于实际应用仍有不足,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利用其它材料来共混改性PPC是改善其性能既有效又经济的重要途径,因而深入地研究PPC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是非常良好的的生物降解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吸收性,能在土壤,水和其他环境下呗动植物体内的酶分解,或被环境中的微生物分解,其最终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其用途非常广泛,可用于包装、餐具、农用薄膜、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等领域。与聚己内酯(PCL)、聚(3-羟基丁酸酯)(PHB)等降解材料相比,PBS价格低廉,而且且综合性能良好,能与多种材料和助剂进行改性聚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PBS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但加工温度较低,最终制得的PBS分子量低、黏度低,力学性能与通用塑料相比而言有所差距。另外,PBS价格高于一般高分子材料,也导致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就有了对PBS的改性。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本论文通过PPC与PBS复合,在含羟基的大分子存在下,研究氢键相互作用对PPC和PBS共混体系的影响。 1引言 1.1 PPC概述 1.2.PPC的合成 1.2.1二乙基锌一多质子体系 1.2.2金属羧酸盐 1.2.3稀土配位催化剂 1.2.4 双金属氰根配合物 1.2.5 卟啉金属配合物催化剂 1.2.6 希夫碱金属配合物催化剂 1.3 PPC的热稳定性与改性 1.3.1 PPC的物理改性 1.3.2 PPC的化学改性 1.4 PBS概述 1.4.1 PBS合成 1.4.2 PBS的改性 1.5 课题的提出 2 实验部分 2.1实验材料 2.2实验仪器 2.3实验步骤 2.3.1不同配比的PPC、PBS与固定配比的PVPh共混改性 2.3.2不同配比的PPC、PBS与固定配比的p(St-co-MAH)共混改性 2.3.3固定配比的PPC、PBS与不同配比的PVPh共混改性 2.3.4固定配比的PPC、PBS与不同配比的p(St-co-MAH)共混改性 3结果与讨论 3.1 DSC结果分析 3.2 TGA/DTG结果分析 4结论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研究方法和内容: 1)采用溶液共混方法混合PPC和PBS,以PVPh和P(St-co-MAH)作为质子供体,研究溶液共混方法,实验PPC和PBS的相容共混; 2)采用不同手段研究复合物的相互作用; 3)聚合物的力学热学性能等表征,主要表征复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DSC)和初始热分解温度(TGA)。 四、参考文献 [1] Coates GW., Moore D R.. Discrete metal-based catalysts for the copolymerization of C02 and epoxides: discovey, reactivity, optimization, and mechanism[J]. Angew. Chem Int Ed, 2004, 43: 6618-6639. [2] Sugimoto H., Inoue S.. Copolymerization of carbon dioxide and epoxide[J].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2004, 42: 556l-5573. [3] Darensbourg D. J., Making plastics from carbon dioxide: salen metal complexes as catalyst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olycarbonates from epoxides and CO2[J]. Chem Rev, 2007, 107: 2388-24l0. [4] Inoue S., Koinuma H., Tsufuta T.. Copolymerization of 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hengzhi5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