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1
叩问、寻觅,相约互动的美丽
安庆市高琦小学 何丽
课堂,师生互动交往的舞台。学生、教师,两点一面,构筑成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世界。什么样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理想的课堂:学生,热情洋溢,思维敏捷,是探究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亲和,敏锐,从容,是学习的伙伴,是睿智的引者。理想的课堂:师生和谐的互动,心灵与心灵在对话,思想与思想在碰撞,智慧与智慧在共享。理想的课堂,会让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悄溜过,课已毕但意未尽,情未了。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一节课起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纳兰性德身在何处?心在何方?”,从词面到词内,从作者的成长背景到作者的心灵,学生的思绪如滔滔江水般喷涌,一泻千里,这样的课堂刻骨铭心,荡气回肠!黄爱华老师执教的《数的大小比较》,知识点蕴涵于三轮游戏当中,一次次轻松又不乏刺激的比赛,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学生亲历着,感悟着,自己总结出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活力四溢,其乐无穷! 品味着名师大家课堂的灵动,会发现一切无不源于教师精妙的设计,智慧的引领,以巧妙的设问,适时的追问,或是匠心独运的评价,实现了师生互动的精彩。
不知道老师们是否和我一样有过这样的困惑:教学的现实场景与心中的理想总存在着或大或小的离差,为什么自己的课堂常常会与师生美丽的互动失之交臂?追寻而不遇,所以怅惘、因此思考。为此我撷取了一些教学案例,聚焦问题,剖析教者的得与失,揭示问题的症结所在,希望能在这样的叩问和寻觅中,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引发更多的思考。
一、为什么学生不配合?
一位年轻教师在上《中括号》一课,先出示了一道算式谜18、2、3、6,四个数,要求学生在四个数中添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结果等于1。但是问题提出以后,两三分钟都无人举手,看看学生这时候的表现,有的埋着头拿着笔在算;有的在和同学谈论着;有的自顾自地做一些其它无关的事情。这样的场景和结果让教师非常着急,一开始的受挫——“学生的不配合”严重影响教师的情绪和随后的教学。
为什么学生不配合,师生互动不起来?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源自北京著名的特级教师华应龙的《中括号》,课中学生的灵动,教者的风范让每个听课者久久难忘,于是年轻的教师便模仿他的教学,不想却有了上面这样令人尴尬的一幕——学生不配合。思考设计本身,借助算式谜在四个数中添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等式成立,这种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生成愤悱之境“要想等式成立,必须改变运算顺序,现在小括号已经用上了,但仍不够用,怎么办?于是自然产生对一种新符号的需求。学生之所以不配合,师生互动之所以难以形成,问题在哪儿呢?在于教师对学情的欠考量。这个数学游戏本身对学生的思维基础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在解决算式谜题时要经历“试填、算、失败——再试、再填、再算”的过程。如果想在较短的时间里找到答案,无疑需要较好的数感作为支撑,我想老师们不妨一试,您会在多长时间内解决。学生在经历几次失败之后,必然耐心会渐渐消失,关注点会偏离,兴趣难在。
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正如达尔文所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尽相同,一个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也会有明显的不同。了解真实学情这是师生互动的前提。当我们与美丽的互动失之交臂时,是不是应该问一问自己:学情明晰了吗?
明晰学情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对于新知学习的基石——旧知,学生掌握得如何?有多少达到了要求?还有哪些缺失需待弥补?比如《小数除以整数》,学习的基础是整数除法,如果学生对之理解得透彻,应用得轻松,那么在面临11.5除以5这样的新问题时,便可能自己借助于知识的迁移自己尝试着解决,去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可以有心地在一两天前设计一些作业如整数除法的笔算,激活学生的体验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到最真切的信息,针对性地将基石垫夯实。对于即将学习的知识,学生事前是否了解?这种了解是浅尝辄止的一知半解呢,还是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成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比如我们教学《时分的认识》,就可以在课下随意地问一问学生“对于钟面你都知道了些什么?”如果多数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又短又粗的针是时针,又细又长的针是分针,甚至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那么在教学时就没有必要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认钟面,而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难点——时刻的认识上。
明晰学情需要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对于新知的学习,之前学生有没有过解决相似问题的经历?知不知道解决的办法?可不可能自行解决?比如上例中对于那些接受过专项训练的学生解决这样的算式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南京溧水区2018年公开选调优秀教师公告.PDF
- 南京高淳区教师发展中心周工作计划第六周3月25日—3月31日.DOC
- 南京金陵药业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项目建议书.PPT
- 南区健康安全城‘社区诊断计划’研究报告-CUHK.PDF
- 南宁第三十三中学章程-南宁教育局.PDF
- 南投新丰国小106学弹性课程语文增能-配合翰林三上第七课.DOC
- 南投平和国民小学95学学生忧郁及自我伤害防治-Loxa教育网.DOC
- 南方某离子稀土矿山生态修复体系研究鞠丽萍祝怡斌苏文湫孟磊.DOC
- 南方主要针叶树种高光谱数据降维分类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PDF
- 南平深入推进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百日攻坚战延平区中心城区环境.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