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六章线粒体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第六章线粒体ppt课件.ppt

F1因子的3个β亚基在“转子”转动驱带下发生构象变化。 3个β亚基在同一时刻处于不同的构象状态;每一个β亚基催化合成1个ATP时,均要顺序经历与核苷酸结合的三种不同构象状态:紧密结合态(T态)、松散结合态(L态)和空置态(O态)。在质子流的推动下, 3α3β 6聚体相对于转子旋转1200时,各β亚基随之发生一次构象变化,使对ATP、ADP和Pi的亲和力产生变化;或结合,或发生解离。 三、 第二节 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一、半自主性细胞器的概念 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自主性有限)。 1、 mtDNA形状、数量、大小 ◆ 双链环状(除绿藻mtDNA,草履虫mtDNA)。 ◆ mtDNA大小在动物中变化不大,但在植物中变化较大,高等植物中约为120kb~200kb。 ◆ 人mtDNA:16,569bp,37个基因(编码12S、16S rRNA;22种tRNA;13种多肽:NADH脱氢酶7个亚基,cyt b-c1复合物中1个cyt b,细胞色素C氧化酶3个亚基, ATP合成酶2个Fo亚基)。 二、线粒体DNA(mtDNA) 2、 mtDNA复制方式 ● 以半保留方式进行自我复制。 3、 mtDNA复制与细胞周期 ● mt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 ● 复制仍受核控制。 ● 线粒体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十分有限。 ● 线粒体蛋白质合成体系对核基因组具有依赖性。 ● 不同来源的线粒体基因,其表达产物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三、线粒体蛋白质合成 四、线粒体蛋白质的运送与组装 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蛋白质需先在细胞质中合成前体蛋白,前体蛋白由成熟形式的蛋白和N端的一段导肽序列共同组成,然后再转移到线粒体内,即先合成后转移。 rER合成的分泌蛋白质是边合成边转移,即共转移。 1、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向线粒体跨膜运送与rER合成的分泌蛋白质不同: 约20-80个aa组成。 富含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特别是Arg。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有助于前导肽序列进入带负电荷的基质中。 含较多羟基氨基酸如Ser。 几乎不含带负电荷的酸性氨基酸。 可形成既具有亲水性又具有疏水性的螺旋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穿越线粒体的双层膜。 2、导肽的结构特征与作用 导肽内有识别线粒体的信息,而且导肽具有牵引蛋白质通过线粒体膜进行运送的功能。 导肽——火车头 蛋白质——车厢 仿生武器:生物导弹 导肽决定运送方向,对被运送的蛋白质无特异性。 ● 需分子伴侣,如Hsp70。 ● 分子伴侣具解折叠酶活性,并能识别蛋白质解折叠后暴露的疏水面并与之结合,防止相互作用产生凝集或错误折叠,同时还参与蛋白质跨膜运送分子的重折叠以及装配。 ● 分子伴侣无专一性。 3、线粒体蛋白质的运送与组装 (1)前体蛋白解折叠 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分子可以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相结合,从而帮助这些多肽转运、折叠或装配,这一类分子本身并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因此称为分子“伴侣”。 分子“伴侣” (molecular chaperones) 线粒体表面的受体识别跨膜前体蛋白,并在线粒体外膜蛋白GIP参与下,前体蛋白通过线粒体内外膜的接触点进入到线粒体基质中。 (2)前体蛋白跨线粒体内外膜 进入到线粒体基质中导肽被导肽水解酶MPP(mitochondrial processing peptidase)和导肽水解酶激酶PEP( processing enhancing protein)水解。 ● 需分子伴侣,如线粒体基质mHsp70、Hsp60 (3)前体蛋白重折叠 ● mHsp70拖拽肽链, mHsp70 须同时附着在肽链和线粒体膜上。 ● 蛋白水解酶酶切重折叠后的蛋白质除N端导肽而成熟。 第三节 线粒体的增殖与起源 一、线粒体的增殖 由原来的线粒体分裂或出芽而来。 ● 内共生学说 (endosymbiosis hypothesis) ● 非共生学说 二、 线粒体的起源 1、内共生起源学说 线粒体的祖先——原线粒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 ( Margulis,1970 ) 叶绿体的祖先是原核生物的蓝细菌(Cyanobacteria),即蓝藻。 (1)内共生起源学说的主要内容 ◆ 基因组在大小、形态和结构方面与细菌相似。 ◆ 有自己完整的蛋白质合成系统,能独立合成蛋白质,蛋白质合成机制有很多类似细菌而不同于真核生物。 ◆ 两层被膜有不同的进化来源,外膜与细胞的内膜系统相似,内膜与细菌质膜相似。 ◆以分裂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