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赵绍琴《温病讲座》心得.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辅助网 莘莘学子必备的交流网站----学习辅助网 读赵绍琴《温病讲座》心得 最近在读赵师绍琴的《温病讲座》,通过这本书我对温病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书中的一些理论和经验都对传统的温病学有所发展,并有所提高,非常切合临床实际,其中对一些疑难疾病、对一些西医已经无能为力的疾病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令人拍案叫绝。 赵师的《温病讲座》取源于他的《温病治验提要》,《温病治验提要》这本书最能体现赵师温病独特的学术观点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一篇辩治温病的纲领性文件,赵师将一生诊治温病的心得体会和独特的临床经验加以总结,仿前贤之作,以条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共23条,2555字,却以概括了温病诊治全过程。由于时间的关系,赵师的《温病讲座》只是截取了其中的前10条,起于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终于邪入血分证治。 在卫分时,“温热病乃温邪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经口咽而至,非邪从皮毛所感受。故温病初起,必咽红而肿,口干舌红,咳嗽,甚则有痰,或胸痛而喘,始在上焦,虽有寒热,却非表证,故曰在卫。”这一条赵师讲了温病的传入途径,是从口鼻而来的,并不是从体表而来,这是温病和伤寒的区别,这里的伤寒是仲景讲的伤寒,并非难经中所说的包裹温病的广义的伤寒,伤寒是从体表而来的,是邪气侵犯人的肌表而引起的,这一点吴又可就曾指出过,所以说赵师是对前贤的继承,当然也有所发展了,这一条还提出温邪在卫分的临床表现,他着重提出一定要看咽喉,温病的咽喉是红的,是充血的,这一点和伤寒不同,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表证悉具,与风寒无异,唯其咽红且痛,即可定为温邪。若为风寒之邪,咽必不红。虽然温病也可能出现恶寒、发热、咳嗽,但这并不是表证,这是由于温邪从口鼻而入,咽为肺胃的门户,邪就侵犯肺脏了,肺呢,为娇脏,主宣发肃降,其受邪则郁闭,宣发肃降失常,因之咳嗽必有之。肺主皮毛,肺气郁闭则皮毛失其所主,故而出现发热、恶寒等表现,但这是由于肺气郁闭造成的,并非邪犯肌表引起的,虽然古人说: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但这是不全面的。他同时也说:伤寒,古人述之甚明,是皮毛感受风邪或寒邪,故脉浮紧或脉浮缓,称之伤寒与中风,皆是风寒在皮毛,外束于太阳之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或头痛项强而恶寒,或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方用辛温解表或解肌,以求其汗,三者根本不同,用药亦异也。 对于卫分的治疗,赵师强调要轻清疏卫开郁,对于叶天士在《温热病篇》所说的:“在卫汗之可也。”提出了较合理的认识,这里所说的“汗之”,并非是用辛温或者辛凉的药物来发其汗,绝非是用汗法,在卫分是由于肺气的郁闭,这是主要的矛盾,也是疾病的的主要方面,我们用一些药物,让肺气疏通一下,出点汗,卫分就通了,热就散了,就行了,不是让你用汗法——麻黄汤、桂枝汤、葛根、青龙等,不使用这些,这里的“在卫汗之可也。”是要达到汗出的目的,并不是用汗法。这一点有点像《伤寒论》中用小柴胡汤治疗不大便的条文。《伤寒论》第233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渍然汗出而解。”是要疏通气机,气机畅,则汗自出。且外赵师还特别强调不得过用寒凉来闭遏其热,气机闭塞,卫失疏和,反而增重,寒则涩而不流,不利于气机的舒畅,也不利于疾病的转归。温邪在卫,当以疏卫为主,宣其阳,比如说,菊花、桑叶、豆豉、荆芥穗等,开其郁,比如说,前胡、白前、杏仁,栀子豉汤之,类佐以清热。热多则清,这里的请也不可以过用寒凉的,比如有三黄、板蓝根、大青叶之类的,不可以,要用一些银花、连翘、山栀、芦根之类的,郁多则宣,湿遏用芳化,比如香薷,藿香、佩兰等,火郁当升降,比如升降散之类的,切不可以解表求汗而用辛温,否则伤津损液不利于病。古人谓“在卫汗之可也”,非属方法,乃是目的,否则与温病相背矣,虽然有伤津损液,也不可以。过分的用滋腻的药物,一些天花粉、芦根就可以了,不要用一些玄参、生熟地、天冬之类的, 到了气分的时候,出现了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的四大证,舌头是红的,干燥的,苔是黄的,甚则老黄,或者灰黑苔。这一时期的病理特征主要有:一,邪热炽盛。二,津液损伤。这从脉象上就可以看出,洪脉是来盛去衰的,来盛说明邪热比较炽盛,去衰则显示阴分的不足,所以要分清邪热和津伤的程度,谁占主导,这也是伤寒论中什么时候用白虎汤,什么时候用白虎加人参汤的问题。但到了气分,也不能总想着白虎汤,这是不对的,赵师对气分的治疗也是分层次的,他说“叶氏谓:“到气才可清气。”若未到气切不可清气,初至当以疏卫之外略佐以清气,中至仍不可过清,若实为至气,亦不可一味寒凉,寒则涩而不流,气机不宣,三焦不畅,早用寒凉郁遏其邪,邪无出路反致病不除。清气之法甚多,包括凉膈、利胆、泻火、导滞、通腑等,在治疗时均以宣气机为本。”,初至,就是温邪刚到气分的时候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