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精品课程.ppt
2 文明的涵义 在西方,“文明”概念的出现较“文化”晚,源自拉丁语,其涵义是“城邦中有组织的市民生活”、“城邦国家”。 20世纪60年代的英语《大百科全书》认为,文明的内容就是机械发明、书籍、图画、摆脱迷信的宗教观念、美丽的建筑、有礼貌的行为、科学的和哲学的知识、社会的和政治的制度、巧妙的运输方式以及其它等等。人们所以有这一切,是由于人们拥有动物所没有的思想及由于运用理性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的东德《迈尔百科辞典》指出,文明泛指人类社会继原始社会最简陋生活方式之后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生产力有了提高,农业、畜牧业、商业和工业以及社会和国家组织均有了发展,一般指物质文化。 “文明”的说法在汉语中最早见诸于《易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此处的“文明”比拟人伦,喻意人类遵循文明礼仪,能止其所当指。《易传》上还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之句。在这里“文明”指称田野间出现多采有序的作物。由此可见,在中国思想传统中,“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概念早已初见端倪。中国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文明的定义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的标志。” 综上所述,文明有以下内涵: ①“文明”与“野蛮”、“愚昧”、“落后”相对,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华与浓缩; ②文明从物质方面说,它表现一种成就,从精神方面说,它表现一种意识、觉悟; ③“文明”具有时空上的动态稳定性,即时间上的延续性,空间上的同属性; ④“文明”靠理性认知。 3 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文化与文明都是以自然为载体,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人文化的产物,是以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背景在时空的运作中构建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样态;②文化具有地域特征与民族特征,是一种横向的空间构架体系,文明是对文化的积淀与升华,体现着纵向上时间的稳定动态性;③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诞生文明。“文明被视为高度发达的文化态。文化的孕育在前,文明的花果在后,两者的关系是前后的关系”(许国璋,1900);④文化是现实的,外显的,文明是具有象征性的,潜隐的;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是表与里,素(要素)与质(特质)的关系,文化表现为一种态势,文明则表现为一种程度;⑤文明通过文化扬弃的发展得以延续,文化通过科技与生产力的进步和更新得以发展,“文明形态之所以能够具有生命力,能发展与延续,能再生与重建,主要是由其内在的活生生的文化精神或文化模式支撑的”(衣俊卿,2001);⑥文化与文明的内涵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嬗变,在现今,突出了人类应在人地关系的调和中、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生存与持续发展的时代意义。 二、语言与政治 语言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地理背景。 语言常常与国家领土、民族纠纷、宗教信仰、种族歧视等问题纠缠在一起,成为一个地区政治动乱、民族矛盾的因素之一。 在非洲,由于殖民主义中断了历史发展过程,并按其势力大小人为瓜分殖民地,这种界限往往成为后来独立国家的国界,将操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部落和民族集团圈在一起,成为今日动乱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非洲内部交往条件的困难、历史发展中断又减缓了种族融合为统一民族的进程,所以居民内部冲突可能性极大。 尼日利亚,以三种语言为主,反映了三大集团的独立,其南部沿海为伊博、约鲁巴语族分布区,北部为蒙萨语族,造成比较平衡的局面,这种势均力敌的对立,极容易引起国家的内乱。 印度共有1652种语言及方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百万的达33种之多。印度语言主要属于四大语系,即印度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和澳亚语系。印度的语言一直是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对这一点,外国人感到麻烦,本国人也感到头痛。有的印度朋友开玩笑说:“我们印度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语言。”这当然是个笑话,也是个夸张,但至少也说明一个问题,即印度语言繁杂,在一张10卢比的纸币上,可以看到15种语言的文字并列一起,蔚为奇观。就是同一种语言,有时两村之间也有区别。 1960年夏,印度阿萨姆邦由于语言问题引起流血事件,导致几十人死亡、数万人出逃。 印度的语言问题 政治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入侵 罗马帝国的强盛,使拉丁语在亚、欧、非三洲都得到极大传播,而罗马帝国的崩溃,统治语言的丧失,又使拉丁语成为死亡语言。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占领区人民实行强制性的日语教育,但战后随着日本的失败,朝鲜的独立,台湾的回归中国,中国东北的解放,使日语在其国土以外的分布区完全消失,也说明了日本军国主义在这些地方推行的强迫日语教育的失败。 三、 民族、民族主义与政治 由于不同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宗教信仰等等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