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节.PPTVIP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和调节躯体运动系统一脊髓的和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神经元大小不等胞体直径其轴突支配梭外肌神经元较小胞体直径分散在神经元间支配梭内肌兴奋性较高常持续放电调节肌梭敏感性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由它的轴突末梢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运动系统的功能单位二肌肉本体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肌梭肌肉长度感受器和的协同活动神经元兴奋梭内肌收缩两端收缩成分收缩肌梭敏感性传入冲动神经元兴奋梭外肌收缩肌紧张肌肉张力感受器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反射只需要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活动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 的控制和调节 躯体运动系统 (somatic motor system) (一)脊髓的α和γ神经元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α 神经元 大小不等,胞体直径25-150 μm。其轴突 支配梭外肌 γ神经元 较小,胞体直径15-25 μm。分散在神经元 间,支配梭内肌,兴奋性较高,常持续放 电调节肌梭敏感性。 运动单位 (motor unit) 一个运动神经元和由它的轴突末梢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运动系统的功能单位 (二)肌肉本体感受器:肌梭和腱器官 1. 肌梭 肌肉长度感受器 γ和 α的协同活动 (alpha-gamma coactivation) γ神经元兴奋→梭内肌收缩(两端收缩成分收缩)→肌梭敏感性↑→传入冲动↑ → α神经元兴奋→ 梭外肌收缩,肌紧张↑ 肌肉张力感受器 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Motor control by spinal cord) 脊髓反射 (Spinal reflex) 只需要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活动。 膝反射、腹壁反射等; 单突触反射 (一)牵张反射 (stretch reflex) 有神经支配的肌肉,受外力牵拉伸长时,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 叩击股四头肌腱→股四头肌反射性收缩(膝反射) 躯体屈曲,牵拉伸肌→抗重力肌收缩;保持姿势直立。 ③ 脊休克 (spinal shock) 脊髓高位(C5)断离后,断离水平以下躯体、内脏一切反射活动丧失的现象:感觉,随意运动丧失,肌张力减退或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发汗停止,大小便潴留。 脊休克原因 (三)屈肌反射(flexor reflex) 屈肌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 三、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控制 (一) 脑干网状结构 易化和抑制 抑制区 网状下行抑制系统 易化区 网状下行易化系统 易化或抑制?运动神经元,直接调节肌肉的收缩 易化或抑制?-运动神经元,通过?-环路调节。后一种机制可能地主要的。 (二)去大脑僵直 (decerebrate rigidity) 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称去大脑。 因伸肌(抗重力肌)紧张性亢进;牵张反射亢进,基本原理是失去高级中枢控制后,易化区与抑制区失去平衡。 去大脑动物: 抑制区失去高级中枢的兴奋冲动而紧张性大大削弱; 易化区仅失去少量兴奋冲动而紧张性明显亢进 →γ环路活动亢进→肌肉僵直。 (三) 脑干对姿势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紧张性或相应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 如:牵张反射、对侧伸肌反射、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加速运动反射、旋转加速运动反射等。 1. 状态反射 (attitudinal reflex) 头部与躯干相对位置改变→反射性躯体肌肉紧张性改变。 颈紧张反射 (tonic neck reflex) 迷路紧张反射 (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 2. 翻正反射 (Righting reflex) 过程: 头部位置不正,由视觉、耳石刺激→头部翻正→头与躯干位置不正,刺激颈关节,韧带肌肉→前肢躯干位置翻正→后肢翻正→四足先着地。 毁坏迷路、蒙蔽双眼→不能翻正。 四、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Motor control by the cerebral cortex) 主要运动区: 中央前回4区(第 一运动区) 6区(运动前区) 运动辅助区 其他运动皮层 皮层运动区的构筑学特点 细胞的分层:三层大锥体细胞,五层Betz’s cell 运动柱(motor column) : 皮层运动区的纵向柱状结构,是皮层运动区的功能单位。 一个柱控制同一关节几块肌肉活动,一块肌肉可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 锥体系 (pyramidal system)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脑干束 组成 2-3%自4区五层大的 Betz’s cell,直径10-20μm; 大部自4、6、 3-1-2、5、7区较小锥体细胞; 10-20%与前角细胞形成单突触联系(远端肌多) 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 system) 经典锥体外系:指皮层下尾核、苍白球、黑质、红核等下行控制低级N元的系统 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 旁锥体系(Parapyramidal system) 锥体外系的皮层起源 几乎包括全部大脑皮层。主要来源:顶额叶感觉运动区,辅助运动区;起源与锥体系互相重叠;一般属中、小型锥体细胞,轴突短,多次接替,经网状、顶盖、红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