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必修1第2单元注释评析——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
北京景山学校
袁忠欢
烛之武、荆轲、鸿门宴
编写体例
内容题材
小学/传统语言文字学
文字、声韵、训诂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小学者,即于中国语言文字中研究其正当明确之解释,藉以推求其正当明确之由来,因而得其正当明确之用法者也。
古文注释的衡量
典籍注疏
左传注疏
战国策集注汇考
史记三家注
小学素养
文字学
音韵学
词汇学
语法学
1.“通”“同”辨
唐作藩《“同”和“通”》:希望中学语文课本修订和其他新编《古代文选》都能注意科学使用“同”和“通”两个注释术语。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异体“同”,假借“通”,分化“这个意义后来写作”;
《辞源》:异体“同”,假借、分化“通”;
《汉语大字典》:异体“同”,假借“通”,分化“后作”。
通假字=通用字+假借字
王力《古代汉语》: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王宁《训诂学原理》:通假……包括两种本质不同的现象,即同音借用现象和同源通用现象:
通用字(声近义通)不仅是文字现象,更是词汇现象;假借字(声同义隔)是单纯的文字现象。
共
时
层
面
异写字:群羣
异体字
通用字
用字假借
异构字:野埜
同源通用:教学
异源通用:疾病
永久假借:楚
临时假借:早蚤
历时
层
面
分化字
造字假借:我、耳
新生分化:莫暮
异体分化:著箸
假借分化:女汝
【异体字:甲(异体)同乙(正体)】。甲、乙属“等同关系”:字样(或字样和字位)不同,但属同一字种,字音和字义全同。
【分化字:甲(母字)后作乙(子字)】。甲、乙属“衍生关系”:字种不同,字音或相同、相近、相异,字义有引申关系。
【通用字:甲(常义)通乙(僻义)】。甲、乙属“义通关系”:字种不同,字音相同或相近,字义相近。
【假借字:甲(借字)借为乙(本字)】。甲、乙属“借音关系”:字种、字义不同,字音相同或相近。
《烛之武退秦师》
已同矣{通用字 通}
共通供{分化字 后作}
说通悦{分化字 后作}
知通智{分化字 后作}
《荆轲刺秦王》
反通返{分化字 后作}
振通震{假借字 借为}
卒通猝{分化字 后作}
且同雎{假借字 借为}
《鸿门宴》
距通拒{假借字 借为}
内通纳{分化字 后作}
要通邀{假借字 借为}
倍通背{假借字 借为}
蚤通早{假借字 借为}
郤通隙{假借字 借为}
刘知幾、刘知几
2.“行李”借为“行吏”?
[行李]出使的人。原写作“行吏”,后习惯写作“行李”。
王念孙《读书杂志·序》: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训诂方法:破形执声、因声求义】
假借字判定依据
音理依据:《诗经》音系中音同或音近;【明·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实证依据:可以在文献中找到用例。
从声韵关系上而言
音同:声母和韵母皆同;
音近:①声母近,韵母同;②声母同,韵母近;③声母、韵母近。
声调含韵母中,韵母相同相近的前提条件是调类相同。
《诗经》音系,李属来母之部,吏属来母之部;《广韵》音系,李属来母止韵,吏属来母志韵。
从文献用例上而言
《襄公八年》:“一介行李。”
《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
《国语·周语中》:“行理以节逆之。”
《管子》《史记》《汉书》皆借“李”为“理”,用来表示士狱之官。
《先秦职官表》:专门掌管出使及接待宾客的职官,西周称为行理、行人,春秋时称为行李、行人或大行。
从词汇语义学而言
郝懿行《证俗文》:“古者行人谓之‘行李’,本当作‘行理’。理,治也。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
《国语·周语中》:“行理以节逆之。”贾逵注:“理,吏也。”实误,后人不加申辩而多沿其谬说。
【加工玉石】《说文》:“理,治玉也。”
【掌管负责】《广韵》:“理,料理。”
【士狱之官】《玉篇》:“理,治狱官也。”
“行理”之“理”以郝懿行之训“治也”为是。“行理”表掌管出使(的职官)。“行理”是一种职官(吏),但“理”却非“吏”义。
之所以出现“行李”原写作“行吏”的错误,一是未明白二字不同音,二是受前人误导。
3.“为晋君赐”的语法结构类型?
被动结构:助词为+主动者晋君+动词赐
“为”常用于被动结构,引出主动者,《左传》中相同结构共6处。
【1】君曾被晋君所赐,晋君许君焦瑕。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象两酒器相倾注承受之行,故会赐予之意。
从字源角度而言,表示上对下的恩惠,而在外交辞令中,用以称晋对秦的许诺是一大忌讳。
【2】君曾被晋君所欺,晋君许君焦瑕。
章太炎《春秋左传读》:《方言》云:“赐施,欺谩之语也。”盖常言为赐施,短言为赐。
《方言》为西汉杨雄所记方言词,载各地方音;《左传》为春秋左氏所载史事,多以雅言记载。
从训诂角度而言,《方言》属遴选调查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