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连续体理论╲〞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内容提要).doc

╲〞问题连续体理论╲〞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内容提要).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问题连续体理论”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内容提要) (一)“问题连续体理论”的提出 1.核心:在日常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2.相关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在多元智能理论中把这个能力界定为三个梯次:解决面临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造并服务所属文化的能力”,并把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智力的核心。 (2)建构主义学习观: 问题成为建构学习的载体,帮助现实“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减少“并列结合学习”的比例。 (3)创造思维培养的具体步骤 (二)解释什么是“问题连续体” 1.问题连续体的概念: 问题连续体理论是美国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的J.Maker教授提出的。依据斯克维(Schiever)问题连续体理论(1991)把问题按解决该问题所需的创造性的程度来划分等级;即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就问题本身、解决问题的方法、答案这三个维度的已知或未知状况;或从问题、方法、答案是唯一的, 系列的还是开放的这些不同层次,把问题分为五个类型。 2.案例 举通俗、典型的例子说明什么是“问题连续体”。 (三)“问题连续体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四)举例说明如何应用问题连续提理论设计教学和编制练习 1.以高二教材中第二章 “化学平衡 电离平衡”为例,探讨依照问题连续体理论设计成可操作的、培养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和练习题编制方法。 2.对高二其他部分内容做提示,请学员回去自己研究,交流研究成果。 问题的提出 1.人的创造性灵感从何而来?知识还是观念? 引子:1957年7月徐光宪奉调参加创办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工作。当时核燃料的分离、提纯是原子能工业中与化学有关的核心问题之一。1955年徐光宪就已注意到萃取过程与络合作用的联系以及萃取方法用于分离的可能性及其优点。 60年代,他研究的萃取体系主要涉及与原子能有关的铀、钍等元素。徐光宪很重视萃取机理的研究。他认为只有了解萃取机理才能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萃取的规律性。渊博的物理化学和物质结构知识以及水溶液络合物平衡研究的成就和经验,使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得心应手。60年代他主要用化学平衡移动方法研究萃合物的组成。徐光宪改进研究萃取平衡的两相滴定法。这一方法是1959年B.S.詹森(Jensen)首先提出来的,但詹森的理论推导不但复杂而且包含着较多的简化假设,适用范围较窄,只能得到体系中络合平衡的较粗糙的信息。徐光宪和黎乐民采用严格而简洁的方法,除去詹森所加的限制,推导出两相滴定法的数据处理计算公式,使得这种方法不但适用于各种类型螯合萃取机理的研究,还可用于螯合与中性络合协同萃取机理的研究。在提高pH测量精确度的基础上,这种方法可以很快给出精确的各级络合平衡常数或协同萃取平衡常数,因而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徐光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在核燃料萃取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不但在基础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对我国萃取化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在我国的原子能工业发展中发挥了作用。 徐光宪先生原来以擅长物质结构闻名,并不是专搞萃取研究的,当他接受了新的研究任务以后,能够很快地在新的研究领域提出创建,这种创建的基础是什么? 2.回忆一下你的学习过程,堆栈还是建构?—与问题连续体有关的名词 创造性学习一般认为是西方两种心理学理论的产物,一是布鲁纳(Bruner,J.S)的发现学习;二是吉尔福特(Guilford,J.P)的创造性思维。 这两种理论都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原因是50年代苏联卫星上天,使美国意识到国力竞争的关键在人才的培养上,为了改变当时美国的科学技术状态,其途径就是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的前提是创造性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 这两种理论都是在克服“接受学习”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提出的。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也在于此。 在学习理论上,按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接受学习(reception learning)和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 关于接受学习,是指学习者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的时候,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不需要自己任何方式的独立发现。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教学法,学习者将传授者讲授的材料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时给予再现和利用。 在加上我国课程学术化、结构化、细化的特点—形成堆栈式知识结构。 另有学者不是这样分类,例如 奥苏伯尔(Ausbel,D.P,)曾把接受学习分为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机械接受学习。 并提出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过程,而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即新知识为“认知一知识结构”所同化的过程。学习者理解新知识,原有认知一知识结构获得改造和重组。 所谓发现学习,又叫“发现法”,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