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生长激素改造 生长激素通过对它特异受体的作用促进细胞和机体的生长发育,然而它不仅可以结合生长激素受体,还可以结合许多种不同类型细胞的催乳激素受体,引发其他生理过程。在治疗过程中为减少副作用,需使人的重组生长激素只与生长激素受体结合,尽可能减少与其他激素受体的结合。经研究发现,二者受体结合区有一部分重叠,但并不完全相同,有可能通过改造加以区别。由于人的生长激素和催乳激素受体结合需要锌离子参与作用,而它与生长激素受体结合则无需锌离子参与,于是考虑取代充当锌离子配基的氨基酸侧链,如第18和第21位His(组氨酸)和第17位Glu(谷氨酸)。实验结果与预先设想一致,但要开发作为临床用药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胰岛素改造 天然胰岛素制剂在储存中易形成二聚体和六聚体,延缓胰岛素从注射部位进入血液,从而延缓了其降血糖作用,也增加了抗原性,这是胰岛素B23-B28氨基酸残基结构所致。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改变这些残基,则可降低其聚合作用,使胰岛素快速起作用。该速效胰岛素已通过临床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专题一 基因工程 1.4蛋白质工程的崛起 金太阳好教育云平台 1.举例说出蛋白质工程崛起的缘由。 2.简述蛋白质工程的原理。 3.尝试运用逆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首先通过“胰岛素的改造”课题来创造情景,从而引出蛋白质工程的概念及缘由,是基因工程只能对自然界已经存在的基因进行操作,而蛋白质工程可以定向改造基因。然后介绍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最后蛋白质工程的进展和前景。 本节课的重难点为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在此部分教学中要利用好逆向思维,可以通过举例的方法来体现蛋白质工程的过程,即:预期蛋白质功能——预期蛋白质结构——找出氨基酸序列 —找出DNA碱基序列。让学生理解,改变蛋白质功能是目的,改变基因结构是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利用好教材图1-29蛋白质工程流程图,让学生理解中心法则在蛋白质工程中的体现。 胰岛素改造 天然胰岛素在储存过程中易形成二聚体和六聚体,延缓胰岛素从进入部位到达血液,从而延缓了其降血糖的功效。这是胰岛素B23-B28氨基酸残基结构所致。 利用蛋白质工程改变这些残基,则可降低其聚合作用,使得胰岛素快速起作用, 该速效胰岛素已通过临床试验,这种制剂的形成只是利用了蛋白质工程技术。 蛋白质工程就是为了生产出符合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蛋白质,甚至是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质。 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这些天然蛋白质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符合特定物种生存的需要,却不一定完全符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一、蛋白质工程崛起的缘由 二、蛋白质工程的概念 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前提: 原理: 目的: 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改造基因(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 定向改造或制造蛋白质 三、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 基因 DNA 氨基酸序列 多肽链 蛋白质 三维结构 预期功能 生物功能 mRNA 转录 翻译 折叠 DNA合成 分子设计 讨论:1.怎样得出决定这一段肽链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请把相应的碱基序列写出来。 某多肽链的一段氨基酸序列是: ……-丙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 丙氨酸:GCU、GCC、GCA、GCG 色氨酸:UGG 赖氨酸:AAA、AAG 甲硫氨酸:AUG 苯丙氨酸:UUU、UUC 基因定点诱变技术的常用方法是PCR法。 突变点: 人工合成的引物上 手段: PCR技术(定点突变试剂盒) 目的: 获得定点突变的基因 2、确定目的基因的碱基序列后,怎样才能合成或改造目的基因(DNA)? 可以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取或基因的定点诱变技术来改变。 基因会发生突变,突变可以自发,也可以诱发,这是每个稍有生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的常识。但在加拿大生物化学家M·史密斯(1932-2000)发明定点突变法之前,突变株的产生必须经由自然界或用化学等方法诱使基因体突变。这类方法属于随机突变,突变株必须在生物性状上有所改变,才能确定有突变发生,但除非用分子生物方法或遗传方法找到此突变处,否则无法确定突变位置。也就是说,这种突变是盲目的。而史密斯发明的定点突变法却是有目的的,该法可经由设计好的寡核苷酸,在任何一个基因片段上进行随意或设计好的突变,也就是说,这种突变是预先设定好的,所以也有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