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重庆市开县人民医院呼吸科 江与良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举隅
江与良
重庆市开县人民医院呼吸科    405400
关键词:麻黄附子细辛汤  荨麻疹 室性早搏  偏头痛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1],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主治“少阴症,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之功,为治疗“太少两感证”之方。笔者宗其旨,师其法,随证加减治疗荨麻疹,室性早搏,偏头痛,疗效显著,兹举验案,以飨同道。
荨麻疹
廖xx,女,32岁,2005年7月15日初诊,全身皮肤发作性风团,瘙痒3+年,加重4+天就诊,诊见:面色少华,淡红色风团密布全身,奇痒难忍,舌苔薄白,脉沉无力;遇寒加重,平素畏风,易外感,月经迟后,且伴痛经;西医诊断为:寒冷型荨麻疹,曾用“氯雷他啶,强的松”等,服药稍减,停药易发;证属阳虚寒凝,血行於阻,凤邪外袭,法当温经散寒,活血祛风,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麻黄,细辛,甘草各10g,附片(另包先煎)30g,当归,赤芍各15g,羌活,防风,僵蚕各12g,肉桂(研末冲服)8g,服5剂,风疹块消散无形;复诊加黄芪,丹参各15g,续进10剂巩固疗效。随访5年,风疹未发,月经如期,痛经亦止。
室性早搏
陈xx,男,34岁,2010年6月8日初诊,因心悸7+天入
院,平素体虚易感冒,7+天前劳累后淋雨,即感心悸,无心前区压榨性放射性疼痛,心脏彩超及心肌酶学均未见异常,ECG:
频发室性早搏,院外给予对症治疗(用药不详)效果不佳。诊见: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形寒肢冷,心悸不安,短气少言,动则汗出,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边有齿痕,舌薄白,脉沉细而结,证属正气不足,汗出腠理疏松,寒邪直中少阴心肾,心阳不振,法当温阳益气,通阳散寒,安神定惊,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真武汤加味:麻黄,细辛,防风各10g,附片(另包先煎),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白芍15g,黄芪30g,白术,获苓各20g,甘草10g,生姜5g,5剂后复诊已无心悸,其余诸症明显好转,复查ECG示:窦性心律,律齐,继以桂甘龙牡汤合真武汤调整10+天停药,随访2月症状未见复发。
偏头痛
贺xx,女,37岁,2008年12月2日初诊,右侧阵发性头
痛5+年,加重3+天,发作时头痛剧烈,泛恶欲吐,痛剧则以重棉裹头或烤火取暖,曾作头颅CT,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中西药治疗乏效,诊见:形体肥胖,舌苔白,厚腻,脉沉弦滑,证属:阳虚生寒,脾湿酿痰,寒痰阻窍,治宜温阳散寒,涤痰通络,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麻黄,细辛各10g,附片(另包先煎)30g,南星,白芥子,菖蒲各12g,白术,获苓,半夏各15g,服药5剂,痛去十之八九,复诊前方加川芎20g,刺力15g,续进5剂,头痛消失,继以二诊方数倍加全虫,蜈蚣,钩藤三品炼蜜制丸以资巩固,随访一年无恙。
体会:麻黄附子细辛汤药虽3味,但组方严谨,方中麻黄宣肺开窍散寒,解太阳之表邪;附子大辛大热峻补肾阳,温经散寒,细辛辛温走窜为少阴表药,通达内外,内可助附子以温阳,外可助麻黄以解表,3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解表开窍之功。通过多年探索与临床运用,本方补补散兼施,可上可下,可表可里,可通可利,可升可降,临证运用关键抓住“少阴本病,外感寒邪”这一基本病机,可广泛应用于阳虚感寒多种病症,证见: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口淡不渴,喜热饮,舌淡胖,苔白薄,脉沉细等;如风邪外袭,皮肤瘙痒,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酌加荆芥,防风,丹参,当归;如寒中少阴,心阳不振,心悸不安者,可加黄芪,桂枝以益气温阳,龙骨,牡蛎,炙甘草安神定惊;如阳虚寒凝,风邪阻窍,可加半夏,白芥,南星以涤痰,全虫,蜈蚣,僵蚕以搜剔[2]。
参考文献:
[1].刘渡舟等.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106.
[2].杨殿兴等.中医药学基础(四川省中医管理局继续教育内部资料),2008,97
   
 作者简介
江与良:重庆市开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学院毕业,重庆市中医学会内科专委会委员;“开县十大名医”,“开县十大杰出青年”,开县司法鉴定专家组成员;《河北中医》特约通讯员,并获“全国特色名医”称号,曾在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呼吸科进修学习一年,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擅长支气管哮喘、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呼吸衰竭、肺炎、肺结核、各种咯血(支气管扩张等)、胸膜疾病(气胸、胸膜炎等)、肺癌、肺栓塞,间质性肺病等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工作。
联系方式:电话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