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区浅部水文地质特征研究与应用.docxVIP

扬州市区浅部水文地质特征研究与应用.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9 年第 5 期 江苏水利 扬州市区浅部水文地质特征研究与应用 孙桂石 张金龙 王振友 1 缘由 在第四纪覆盖层相对较厚的长 江中下游地区,由于地下水位高、地 层渗透性好等原因,许多工程(特别 是深基坑、地下工程 、隧道 、暗挖工 程、道路工程)在施工阶段,由于对地 下水的特征不甚了解或处理方式不 当,而造成工程事故,并危及相邻工 程。为了减少这类事故的重复发生, 有必要对长江下游的浅层地下水水 文地质特征和地下水处理时的关键 问题进行探讨。 2 扬州市区浅部水文地质特征 2.1 地质环境与地貌类型 扬州市区位于长江北岸,处在长 江三角洲顶端,由一级阶地、高砂平 原和长江河漫 滩 组 成 。 地 面 标 高 3.35~40.26 m(黄海高程系,下同),是 典型长江下游流水地貌特征。 2.2 地貌单元及其特征地层 扬州市西北接丘陵山区,东临淮 河入江水道,南濒长江。地质构造主 要 发 育 有 6 条 断 裂 即 甘 泉 山 断 裂 (EW 走向)、蒋王镇断裂 (NNE 走 向)、凤凰河断裂(NX 走向)、双桥断 裂(NE 走向)及沿江断裂(幕府山— 焦山断裂,EW 走向)。这些断裂全部 被第四系所覆盖,是隐伏构造,但对 第四系有控制作用。市区是指北至槐 泗河,南至瓜洲江边,东至廖家沟,西 至樟木桥河的范围。在这范围内存有 呈田字形分布的人工河流,这些河流 与长江相互连通,构成了地表水体的 循环体系(本文仅讨论浅层地下水特 征);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取决于所处 地质环境,在这个范围内下伏基岩为 白垩系浦口组紫红色泥质砂岩、泥质 向南呈斜坡状由浅到深 (4~85m),呈 单斜构造,产状 SEE,倾角 64°,从地 貌来看,扬州市区处在长江河谷的北 岸,在这范围内存有三个大的地貌单 元,其走向基本与长江平行:从平山 堂向北为长江蜀岗一级阶地,地面标 高大于 20 m,主要为下蜀粘土组成 (厚度大于 50 m),简称为 A 区;从扬 31州平山堂向南至汊河镇与杭集镇一 线为高砂平原,地面标高 6~10 m,主 要由砂性土组成 (厚度 0~65 m),又 根据砂性土下伏土层是 Q3 的粘性土 层还是更早的 Q3 的粘性土层,分别 3 1 划分为 B、C 两个区;从汊河镇与杭集 镇一线向南至江边为近代河漫滩,地 面标高 4~6 m,主要由砂性土与粉质 粘土组成(厚度 10~35 m),简称为 D 区。不同的地貌单元,地下水赋存形 式是不同的,其赋存特征见“扬州市 地下水赋存情况分区示意图”(图 1)。 扬州市主城区代表性土层特征见表 1,城区范围内土层分布及分区概况 取一条示意剖面见图 2。 在平山堂蜀岗向北的长江一级 阶地(A 区),区内有甘泉山断裂(走 向近东西,由断面北倾 2~3 条断裂组 成的断裂带),主要为风积下蜀粘土 组成,覆盖在白垩系浦口组紫红色泥 质砂岩上。浅层地下水主要存在形式 为裂隙水,由于下蜀粘土是相对隔水 规 划 设 计16砂砾岩,基岩的埋深由西向东,由北 规 划 设 计 16 图 1 扬州市地下水赋存情况分区示意图(1 ∶ 20000) 图 2 扬州城区代表性地层分布及分区示意图 层号基本颜色土性时代成因 层号 基本颜色 土性 时代 成因 主分布区 ① 褐黄色 粉土、粉砂 近代 人类活动影响 广泛 ② 灰黄色 粉质粘土 Q 3 4 河流相 B ③ 黄色 粉土、粉砂 Q 3 4 河流相 B、C、D ④ 灰色 粉砂、细砂 Q 1-2 4 滨海河流相 B、C、D ⑤ 灰绿、暗绿色 粉质粘土、可塑 Q 3 3 滨海河湖相 C、D ⑥ 灰色 粉土、粉砂~中砂 Q 2-3 3 河口-滨海相 C、D ⑦ 黄和灰白色 砾砂、角砾 Q 1 3 海陆过渡相 C、D ⑧ 暗绿渐黄 粉质粘土、粘土 Q 1 3 河流相 A  3 各区地下水处理的关键问题 由于地下水在不同的地貌单元, 贮存形式是不同的,地下水的补给、 排泄与径流都不相同,因此在不同的 地貌单元进行工程建设,对地下水的 研究的重点也不相同。 在长江一级阶地(A 区),一般对 地下水的研究主要是裂隙的连通性 及上层滞水的范围,基坑开挖主要考 虑的是排水,而不需要考虑排水对相 邻建筑物的影响;对于基桩工程,应 层(渗透系数 K=1.0×10-5 cm / s),在其 顶部为不连通的收缩裂隙,地下水的 埋藏河、湖等。在高砂平原区存在的 人工河流既是其补给源,又是其排泄 充分考虑下伏承压水的影响,不应钻 穿粘土隔水层,以免造成孔内突水事 补给主要是地表径流的入渗和地表 区;当河水位高于潜水位时,河水补 故。 人工河流的渗透,地表水经耕作层入 给地下水;当河水位低于潜水位时, 在高砂平原区(B 区、C 区),一般 渗到地下裂隙中形成的裂隙水,在粘 地下水补给河水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