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蒜薹之歌》读后感想读书笔记.docVIP

《天堂蒜薹之歌》读后感想读书笔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堂蒜薹之歌》读后感想读书笔记 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实际上通过以卖蒜薹之一背景反映了当时农村人的生活状况,因为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小说中描写反映的情况有切身的感受,包括小说中反应的关于乡政府、派出所或公安人员、各种税费收缴等等形形色色,也正是这部小说唤醒了我多儿时农村生活的记忆;浓重的乡土气息是莫言小说的最大特色,小说在客观真实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同时,给阅读者以深刻启示,也反映了莫言对事件的态度。每年开始中央都发布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的,可是农村的现实变化了吗?改善了吗?毋庸讳言,农村的变化时有目共睹的,至少过去那种明目张胆、胡作非为、鱼肉百姓的事情少了,即使有也能通过网络反映出来,农民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尊重。 借阅读莫言这部小说的机会,我也回忆下我对儿时农村的生活感受: 一是农民太苦,不是一般的苦,基本是辛苦一年的收获大部分要以各种形式上交国家,而且如果收成不好,还要罚款,所谓皇粮国税真的是太多了,持续了多少年有谁关心农民的生活现实? 二是农民基本没什么权利,即使有天大的冤屈也无处申冤,整个农村的权力组织都是严密成一体,如果遇到不公的农民心里自我调节不了,基本是悲观消沉无奈地生活下去,要么就是自杀;三是农村妇女的生活真的很凄凉,不用谈是否有爱情这一时髦的话题,就是基本的尊重都享受不到,看到很多妇女被丈夫揍打也无法反抗,有的一时想不通就喝药投河自杀;四是基层的农村政权对农民的镇压盘剥是可怕的,且不说每年上交那么多收成,就是有点违法违规行为,真的是敲骨吸天堂蒜薹之歌读后感髓、敲诈勒索你,想尽办法折腾农民,抓住那些个稍微犯法的农民到公安局,基本是拳打脚踢,各种办法对付,何谈人权。 每当我与我的父母详聊过去的那些事情,他们仍然是悲愤难忍,只是不停地说还是现在的社会好啊。想想二千年来,中国老百姓到底过的是“人”的日子吗? 2013年3月20日周三晚7:40分,经过了漫长的一个星期阅读旅程之后,终于读完了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这一本长篇小说。 在2012年前我不曾熟识过莫言这一文学作家,但自从他在2012年11月份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中国首位获此文学界最高殊荣的文学作家后,他才逐渐走进了我的生活。《天堂蒜薹之歌》是我接触到莫言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我也不知道当初我为什么会在这么多莫言的小说中,为何偏偏选中了这一部长篇小说,或许是因为这本书的封面吸引了我吧,总之我也讲不去出个“因为所以”来,只是一种感觉吧。 《天堂蒜薹之歌》是一部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同时也是一部彰显作家良知,反映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长篇力作。读完这本书后,不难发现这篇小说存在着两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一条线索是复员兵兼蒜农高马与四叔家小女儿金菊之间的凄美爱情故事。另一条线索则是在愤怒的天堂县蒜农们制造了震动一时的“蒜薹事件”后,被当时政府认为是主主谋的高羊、高马、方四婶等人被逮捕及其在监狱中的遭遇和各自的悲惨结局。 初看《天堂蒜薹之歌》的前两章时,会有点疑惑,搞不清楚莫言所想要表达的内容,因为第一章和第二章看似毫无联系,但深入阅读之后才发现实则不然。这是莫言特地所采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小说全篇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同时在每一章的开头穿插民间艺人瞎子张扣的演唱片段,使整篇小说令人读起来有汹涌澎湃之感,并且充满力度。 小说在结尾的写作方式也颇有新鲜之感。莫言在结尾的打造中并不是采用与前文一样的叙述手段,而是引用了当时《群众日报》中真实的数篇相关报道和评述来结束整篇长达27万字的文学创作。这样的结尾方式比单纯的描述来的更有力度,它反映了当时震动一时的天堂“蒜薹事件”的最终结局,使人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到了该事件的最终处理方式,同时也令读者对天堂“蒜薹事件”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我一直欣赏莫言在小说创作上的才华,可是却对于他的语言风格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在简单中有一种诡异的华丽,让人从心里觉得难受。读完小说,眼睛里流转的是苍凉的白,诡谲的红,还有莫名的绿,甚至还有一些奇怪的颜色,交织成一种痛苦。关于小说本身的思想性我不想多说,本来作为一部小说没有足够深厚的底蕴就难以成就。这也是我一直不敢动笔写小说的原因之一。 可能是最近正在复习考试,满脑子的法律。小说中的描写难免会引发这方面的想法。中国法治的窘迫大家有目共睹。以前我的想法就是简单的把坏人圈到一起去,可是在看守所的就都是坏人吗?他们的看守生活真的是对他们有利的吗?保外就医都是怎么适用的?我的心里掠过一阵迷茫…… 真的很遗憾,在小说出版近三十年在作家获得了诺奖之后的三年才读到了它,愈读愈觉得相见恨晚,我不禁佩服莫言的大胆直言,据说本小说在当时的中国大陆是禁止出版的,我便

文档评论(0)

爱立信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