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润滑脂 润滑脂习惯上称为黄油或干油,是一种稠化的润滑油。其油膜强度高,粘附性好,不易流失,密封简单,使用时间长,受温度的影响小,对载荷性质、运动速度的变化等有较大的适应范围,因此常应用在:不允许润滑油滴落或漏出引起污染的地方(如纺织机械、食品机械等),加、换油不方便的地方、不清洁而又不易密封的地方(润滑脂本身就是密封介质),特别低速、重载或间歇、摇摆运动的机械等。润滑脂的缺点是内摩擦大,起动阻力大,流动性和散热性差,更换、清洗时需停机拆开机器。 1.3 密封装置概述 (1) 静密封 静密封只要求结合面间有连续闭合的压力区,没有相对运动,因此没有因密封件而带来的摩擦、磨损问题。常见的静密封方式有: ① 研磨面密封 这是最简单的静密封方法。要求将结合面研磨加工平整、光洁,并在压力下贴紧。但加工要求高,密封要求高时不理想。 (2) 动密封 由于动密封两个结合面之间具有相对运动,所以选择动密封件时,既要考虑密封性能,又要避免或减少由于密封件而带来的摩擦发热和磨损,以保证一定的寿命。回转轴的动密封有接触式、非接触式两种类型。 第2节 机械环保与安全防护 1.噪声分类? 机械噪声按声源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1)空气动力性噪声:由气体振动产生,如通风机、压缩机、发动机、喷气式飞机和火箭等产生的噪声。 (2)机械性噪声:由固体振动产生,如齿轮、轴承和壳体等振动产生的噪声; (3)电磁性噪声:由电磁振动产生,如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2.噪声防护 2.2 机械传动装置中的危险零部件 机械设备主要危险部位如下: 1.作旋转运动的机械设备零、部件。例如机械设备中的齿轮、皮带轮、滑轮、卡盘、轴、光杠、丝杠等。旋转运动造成人员伤’.玲的主要形式是绞伤和物体打击伤。 2.作直线运动的机械设备的零、部件。例如锻锤、冲床、切板机的施压部件、牛头刨床的床头、龙门刨床的床面及桥式吊车大、小车和升降机构等。做直线运动的零部件造成的伤’.玲事故主要有压伤、砸伤、挤伤。 2.3 机械伤害的原因及防护 (2)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机械伤害事故的又一直接原因,集中表现为: ① 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操作者缺乏应有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思想麻痹,有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操作规程; ② 手工代替工具操作或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区域,有的工人为图省事,走捷径,擅自跨越机械传动部位; ③ 操作者忽视使用或佩戴劳保用品。 2.预防机械伤害事故的对策 1.以制度规范职工操作行为 对于机械加工企业,必须完善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落实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责任,提高制度的执行能力和可操作性,对一些特殊的专用设备的操作规程必须针对加工产品的特点及使用规定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制定更为细致和规范的操作规程,督促操作者掌握该设备的危险源(点)及防范措施。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实行严格检查督促,落实各级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的行为。 2.严格科学设置机械加工设备的安全 企业对所有机械加工设备的布局、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间距、设备本身的安全操作空间必须符合《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做到统一布局、科学安装。同时,对所有机械加工设备的危险部位都必须安装防护装置,保护机床区域内的操作者和其他人不受机械设备工作点、卷入挤压点、回转零件、飞出的碎屑和火花造成伤害,对防护网、防护罩、栏杆、防护档板等,必要时应增加安全连锁装置,这些装置必须与机械加工设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另外,按要求和规定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定期维护保养及定期的检修,及时发现和排除设备安全隐患,将事故隐患遏制在萌芽状态。 3.狠抓培训教育,全力提高从业人员自我保护意识 强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工作是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实现安全生产,提高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的重要途径。劳动者不但需要熟练掌握生产技术,而且还要求具备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对新员工上岗前必须进行三级教育、四新教育和变换岗位教育,企业对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取得特种作业安全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同时要强行执行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与佩戴,企业必须为劳动者配备必要的预防性装备,为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还必须加大检查和执法力度,通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