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_第二章_犯罪心理原因分析.ppt

犯罪心理学_第二章_犯罪心理原因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有关犯罪原因的主要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西方和我国主要犯罪心理学流派有关犯罪原因的观点,比较分析各流派的异同,形成对犯罪心理原因的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内容 犯罪的生物学理论 犯罪的社会学理论 犯罪的精神分析理论 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论 犯罪心理形成的综合动因论及犯罪心理结构 1 犯罪的生物学理论 犯罪生物学理论(theory of criminal biology) 包括早期的研究和现代的研究 1.1 犯罪的人类学研究 1.2 现代犯罪生物学理论 1.3 遗传与犯罪研究 2 犯罪的社会学理论 犯罪社会学学派是指对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在从事犯罪社会学研究的犯罪学者及其学说的称呼。比较而言,这个学派在人员组成上更加松散,在学术观点上更不统一,在存续时间上更不明确。 社会失控理论 文化违规理论 3 犯罪的精神分析理论1 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阿德勒的犯罪观 其他学者对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 3 犯罪的精神分析理论2 3.1 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1915年 “由于罪恶感而犯罪” 1.1 无意识犯罪倾向和无意识罪恶感 1.2 本能理论 1.3 社会文明与犯罪 3.1 弗洛伊德的犯罪观 1907年 强迫行为和宗教实践 1894年 防御性精神神经症 3.1.1 无意识犯罪倾向和无意识罪恶感 严厉的超我(harsh superego)与犯罪行为 薄弱的超我(weak superego)与犯罪行为 越轨超我与犯罪行为 3.1.2 本能理论 生本能和死本能 本能理论与犯罪观的关系 ——人的犯罪是与这种先天的、攻击性本能分不开的,正是这种攻击性本能决定了人必然犯罪。 3.1.3 社会文明与犯罪 1913年的《图腾与禁忌》中探索了人类早期社会的禁制、法律和刑罚体制的产生。 强调培养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事物都有阻止战争的作用。 用死亡本能来解释战争。 推广爱的本能对战争——社会犯罪的抑制作用。 3.1.4 评价 ①为犯罪动机的无意识领域研究打开了大门; ②重视人格与犯罪的关系; ③关于性格特征与犯罪的联系的观点,具有创造性; ④把犯罪看做是人的本能,还赋予本能新的含义——心理本能,违法犯罪与本能的密切相关不容忽视的; ⑤对犯罪研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第一,强调对儿童的早期教育;第二,心理分析学在供认、法官心理、犯罪改造中的应用。 3.2 阿德勒的犯罪观 反对弗洛伊的得本能犯罪论。认为,犯罪既不是有先天的遗传本能决定,也不由后天的环境决定。人的基本欲求不是性,而是克服自卑感和补偿欲望。 人的犯罪心理形成过程是:生理缺陷,或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或不良的教育影响。 人的犯罪心理形成过程是: 生理缺陷,或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或不良的教育影响 3.3 其他学者对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 艾秋宏 “潜伏性偏差行为” 亚历山大 无法理性面对事实 希利和布朗纳 未满足的欲望需求与不满 阿伯拉哈姆逊 自我功能受损无法适应生活 埃里克森 自我认同与角色模糊的冲突 哈勒克 受压抑情感的呈现 4 犯罪的社会—心理因素 新行为主义学派犯罪研究 社会学习理论的犯罪研究 犯罪的心理因素分析 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4.1 新行为主义学派犯罪行为研究 4.1.1 操作性(强化)学习理论 该理论强调行为类型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所塑造,如果有机体与环境发生互动,造成有机体行为的增加;如果有机体与环境发生互动,而造成有机体行为的减少,此种过程即为惩罚,惩罚是用来削弱其行为,使其不再发生。 4.1.2 不同(差别)接触理论 (1)犯罪行为是学习而来。 (2)犯罪行为是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由互动学习而来。 (3)犯罪行为的学习主要是发生在个人的亲密团体中。 (4)犯罪行为的学习包括:①犯罪的技巧,②犯罪的动机、驱力、合理化与态度的特别指示。 (5)犯罪动机与驱力的特别指示,是从法律有利或不利的定义学习而来。 (6)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犯罪人,是因为认为犯罪比不犯罪有利,此乃差别接触理论的基本原理。当一个人成为犯罪人,是因其与犯罪形态接触,并与反犯罪形态的疏离的结果。 (7)差别接触因频率、持久性、先后次序与强度而不同。 (8)与犯罪形态或反犯罪形态接触的犯罪行为学习过程,涉及与其他行为相同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犯罪行为的学习并不局限于模仿。 (9)虽然犯罪行为是一般需求与价值的显现,但犯罪却不被这些一般需求与价值所解释。 4.2 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学学者班杜拉与社会学学者艾克斯 攻击行为的取得 攻击行为的激起 攻击行为的的持续与强化 4.3 犯罪的心理因素分析 4.3.1 价值观 4.4 犯罪行为的社会—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