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师职业道德.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 教育对依法执教的内在需求 一、依法执教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所必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我国教育总体上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 二、依法执教是普及义务教育所必需 普及义务教育,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我国义务教育的阻力很多。 三、依法执教是教育规范化、有序化所必需 复杂的教育运行过程要实现规范化、程序化,必需以法律法规来加以强化。 四、依法执教是保证教育人道化所必需 教育的人道化要求,即人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强调教育过程对人的发展性。总之,教育人道化的实质即人性化的教育。 第三节 依法执教的基本把握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规律的关系 依法执教与依教育规律执教并不是矛盾的。 教育法律法规是教育规律的法定化体现,但是并不意味着可以用法律法规来代替教育规律。一方面教育法律法规是教育规律的部分体现,另一方面教育法律法规有着明显的区别(三点)当然,两者之间也有联系。 二、树立依法执教的自觉意识 教育法律法规是规范教育活动,保护教育发展的根本机制。 依法执教的自觉意识来源于对教育法律法规意义的深刻认识,以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法律信仰和法律责任。 三、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和维护教育法律法规 教师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坚持教育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有: 第四章 爱岗尽责 本章概要 1.爱岗尽责的伦理性认识 2.爱岗尽责精神的教育性需求 3.爱岗尽责精神的强化与实践体现 第一节爱岗尽责的伦理性认识 一、爱岗敬责所蕴含的伦理精神 1.爱岗敬业内涵的基本要求就是人们要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具有敬重的情感,并恪尽职守,履行自己的义务。 2.根据马克思伦理学原理,善恶的判断源于人们现实利益及其利害观念。 3.爱岗尽责的基本精神在于奉献。 4.教育被各国普遍认为是 立国之本 日本——教育是立国之本 二、爱岗尽责的道德境界 道德发展水平犹如阶梯,有着不同的层次和等级,道德修养水平同样有高下优劣之分。 1. 最低层次——厌教。由于外在压力而滞留于教师队伍之中。(否定和唾弃) 2.第二层次——功利性。支配他们从事教育行业的是功利性追求。(合理但应自觉超越) 3.低三个层次——热爱。热爱教师行业,并认同制约教师职业的规章制度等。(肯定和倡扬) 4.第四个层次——乐教。出于热爱,也出于对教育意义的认识,并为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乐趣而吸引。(向往和追求) 三、教师职业苦乐 的道德判断 苦乐感受的来源来看,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还有源自自身生活活动和自身生理状况的。 从苦乐感受的表现来看,主要有外显和内隐两方面。 人们判断苦乐情况结果的六种情况。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纡yū朱怀金:比喻身居高位。 第二节 爱岗尽责精神的教育性需求 一、爱岗敬业是教师队伍稳定的内在源泉 我们可以通过用人制度的呆滞僵化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但是对发展教育、培育人才裨益不大。 二、爱岗敬业是乐教勤业的动力来源 只有一个人爱岗敬业,他才会乐于去从事教育行业,才会勤于工作。 爱岗敬业既是师德的基础和核心,又是促进教师不断完善的动力源泉。 三、爱岗尽责才能在岗位上有所作为 第一,只有爱岗尽责,教师才能获得对自己职业职责履行的内在自觉。 第二,只有爱岗尽责,教师才能促进自我的不断完善。 第三,爱岗尽责能帮助教师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节 爱岗尽责精神的强化与实践体现 一、爱岗尽责精神的强化 (一)理解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 (二)全面理解和认识爱岗尽责的教育价值 (三)注意实践体验 二、爱岗尽责精神的实践体验 (一)教书育人,尽职尽责 (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认真工作,不敷衍塞责 (四)勤奋钻研,科学施教 (五)淡泊名利,育人为乐 第五章 尊重关爱学生(P74) 本章概要 1.尊重关爱学生的伦理精神的实质——人道主义 2.尊重关爱学生的教育性需求 3.教育爱 第一节 尊重关爱学生蕴涵的伦理精神(P74) 一、尊重关爱学生的实质——人道主义 (一)人道主义与教育的人道性 1.人道主义的定义 泛指一切强调人的地位,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的观念和体系。 2.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 包括上述所说的,还强调集体主义。 (二)教育人道性的基本要求 1.定义 即指教育目的上对良好人性发展及其价值的追求,和教育过程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对人的尊严、权利的尊重,对人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性。 2.就教育过程而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尊重学生,不挖苦讽刺歧视体罚学生 二,关心学生,包括学习与生活 三,热爱学生 四,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 对学生的过错行为需要一定的批评甚至必要的处分来加以制止和纠正。但要注意要在尊重和关爱的基础上。 二、尊重关爱学生所蕴涵的伦理境界

文档评论(0)

锦绣中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