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4
纯铝的熔炼与铁模铸锭
一、实验目的
通过纯铝的熔炼与铁模铸锭,了解有色金属熔铸的一般工艺和操作知识。
观察铝锭横截面的铸造组织形貌,了解形成晶粒组织的三个晶区。
改变浇铸工艺条件,研究不同的浇铸工艺条件对铸锭晶粒组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金属和合金的铸锭晶粒组织一般较为粗大,对铸件横断面稍加打磨、抛光和腐蚀,就可直接进行观察。铸锭晶粒组织常见三个晶区形貌如图1所示。
(1)表面细等轴晶区
图1 具有三个晶区的铸锭晶粒组织示意图当过热金属浇入锭模时,锭模对熔液产生强烈过冷,在模壁附近形成大量的晶核,生长成枝状细等轴晶。同时,浇铸引起的动量对流,液体内外温差引起的热对流,以及由对流引起的温度起伏,促使模壁上形成的晶粒脱落和游离,增加凝固区内的晶核数目,因而形成了表面细等轴晶区。
图1 具有三个晶区的
铸锭晶粒组织示意图
(2)柱状晶区
在表面细等轴晶区内,生长方向与散热方向平行的晶粒得到优先生长,而与散热方向不平行的晶粒则被抑制。这种竞争生长的结果,使愈往铸锭内部晶粒数目愈少,优先生长的晶粒最后单向生长并互相接触而形成柱状晶区。
柱状晶区是在单向导热及顺序凝固条件下形成的。凡能阻止晶体脱离模壁和在固/液界面前沿形核的因素,均有利于扩大柱状晶区。浇铸温度高,固/液界面前沿温度梯度大,凝固区窄,从界面上脱落的枝晶易于被完全熔化。
(3)中心等轴晶区
柱状晶生长到一定程度,由于前沿液体远离模壁,散热困难,冷速变慢,而且熔液中的温差随之减小,这将阻止柱状晶的快速生长,当整个熔液温度降至熔点以下时,熔液中出现许多晶核并沿各个方向长大,就形成中心等轴晶区。
形成中心等轴晶区的晶核主要来源于三种途径:表面细等轴晶的游离;枝晶的熔断及游离;液面或凝壳上晶体的沉积。
凡能阻止游离到铸锭中心的晶粒完全熔化的因素,均有利于促进中心等轴晶区的形成。
铸锭的结晶过程及其组织与金属的冷却条件、浇铸时熔体的温度、变质处理条件等因素有关。改变金属的浇铸温度对结晶过程有影响作用。当液态金属过热越多时,浇筑后沿铸锭截面的温差越大,越有利于按顺序凝固的方式结晶,形成柱状晶组织。但是过热度太大,非自发核心数目减少,会使晶粒粗大化。
通过加入一定数量的变质剂进行变质处理,能够增加结晶时的形核数。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添加适量变质剂可以细化晶粒。
三、主要仪器及耗材
1、坩埚炉、石墨坩埚、坩埚钳、φ25mm钢模、纯铝(99%);
2、弓锯、台钳、砂纸、腐蚀液(硝酸∶盐酸=1∶1)。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内容:
本实验研究不同的浇铸温度和晶粒细化剂对铸锭组织的影响。
按表1所示的浇铸工艺条件浇铸铝锭。
观察不同浇铸条件下浇铸的铝锭其横截面的宏观组织,分析浇铸工艺条件对铸锭组织的影响。
表1 浇铸工艺条件
组别
模壁材料
模子温度(℃)
浇铸温度(℃)
细化剂
1
钢
室温
720
—
2
钢
室温
920
—
3
钢
室温
720
Al-Ti-B
注:晶粒细化剂的添加量为熔体重量的1.5~2‰。
实验步骤:
1、每组使用一个坩埚炉,将足够量的铝锭装入石墨坩埚并放入炉内。将坩埚炉升温至720℃,保温使之熔化
2、在铝全部熔化后保温15min,确保铝液温度在720℃左右,取出浇铸第一个锭。将坩埚放回炉内,升温至920℃保温15min,再浇铸第二个锭。然后将炉温降至720℃保温15min,向熔体内加入细化剂,搅拌均匀,再浇铸出第三个
3、待钢模内的铝锭凝固冷却后取出,用钢印在两端打上实验批次编号,以便识别。
4、用台钳将铝锭夹住,在中部沿横截面垂直锯开。
5、将锯切面用锉刀锉平整,用180号和400号砂纸磨平,再用腐蚀液浸蚀,显示出其横断面的结晶组织。
6、用体式显微镜拍摄下铸锭宏观组织图片进行分析、比较,撰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报告要求
1、画出铸锭结晶组织示意图。
2、分析浇铸工艺条件对铸锭结晶过程和组织的影响。
六、实验注意事项
1、与熔化后的液态金属接触的所有工模具、原辅材料等,必须事先烘干,去除内含的水分和表面的水汽,避免引起铝液爆炸、飞溅!
2、将坩埚夹进、钳出炉子时,必须事先关闭炉子电源,以防漏电伤人。
3、铸模在浇铸前应清理干净,用铁丝捆绑固定,平放在铁板上浇铸,并仔细检查有无缝隙,以免漏铝。
4、添加细化剂后应使用棒状工具将铝液搅拌均匀。
5、浇铸时,如坩埚内液面有浮渣,应使用工具挡渣,以免浮渣流入模内。浇铸过程中应用夹钳抱紧坩埚,快速而平稳地浇铸,保证流柱连续不断流。浇铸末期应注意减速补缩。
6、待铸锭完全冷却再用手拿取,以免烫伤手指。铸锭凝固后可用水加速冷却。
7、冷却后的铸锭须及时打上编号,避免混料。
七、思考题
1、铸锭中三个晶区的形成机理是什么?影响三个晶区的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2、实验过程中,随工艺条件的变化,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