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细菌性皮肤病
                         皮肤性病教研室    黎兆军;;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 SSSS)
    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严重皮肤病,以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为特征。;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主要由噬菌体II组金黄色葡萄球菌
机制:细菌产生表皮松解毒素(ET)
ET引起表皮松解的机制可能是:
    ① ET结构类似于丝氨酸蛋白酶,并具有酯酶活性,可直接裂解桥粒芯糖蛋白1,引起颗粒层裂隙和水疱形成;
    ② ET作为超抗原直接与Ⅱ类MHC发生相互作用,刺激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引起皮肤病变。 ;      【临床表现】
好发于2岁以内幼儿
突然发病,皮损初为口周、眶周或脐部红斑,以后迅速蔓延到躯干及四肢,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大疱,尼氏征阳性,触痛明显;大片皮肤剥脱后露出红色糜烂面,类似皮肤烫伤,糜烂边缘表皮松弛卷起,手足皮肤呈手套或袜套样剥脱;口角可见放射状裂纹,但无口腔黏膜病变。;皮损常在7~10天内愈合,
并出现大量糠状脱屑。
可伴有高热、厌食、呕吐、腹泻、烦燥、嗜睡等全身症状,
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肺炎等。
儿童病例的死亡率为3%~4%,
成人则超过50%。;;;;;;  【诊断与鉴别诊断】 
好发于婴幼儿
皮损为红斑基础上发生的松弛性大疱
    和大片表皮剥脱
细菌培养阳性;      【治疗】  
耐β-内酰胺酶青霉素常有良好疗效
也可选择头孢菌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连续1周以上
慎用糖皮质激素,因其可加重病变
裸露创面按II°烧伤创面处理
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用凡士林油纱布或水胶体敷料覆盖
尽量避免湿敷,因其可引起皮肤更加干燥和皲裂;      麻风(leprosy)
    是由麻风分枝杆菌(简称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  历  史;病原菌;传染方式;;挑战与前景; 麻风病谱相互关系
          I(未定类)
      ———————————————
      ↓  ↓    ↓    ↓    ↓   ↓
      TT←BT←→BB←→BL←→LL LLP
            ← 升级  降级 → ;      【病因与发病机制】
    麻风杆菌为革兰阳性细菌,抗酸染色呈红???,呈短小棒状或稍弯曲,麻风杆菌人工培养尚未成功,小鼠足垫、猴、裸鼠和犰狳均可建立感染模型。
    麻风杆菌通过飞沫进入鼻腔,在下鼻甲内繁殖并进入血液循环,再侵犯Schwann细胞和巨噬细胞。
    发病机制主要涉及细胞免疫反应。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损伤引起皮损感觉缺失和无汗;表浅或纤维骨性管道内的周围神经干易受损伤,导致局部感觉缺失和肌肉功能障碍。;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麻风患者是麻风杆菌的惟一天然宿主,多菌型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而少菌型患者的传染性很小或无传染性。
    2. 传染途径  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也可通过长期密切接触(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染,通过衣物等间接传染的可能性很小。;3. 易感人群  发病高峰年龄为10~30岁,婴幼儿和>70岁老人少见。人群对麻风的易感性与机体的免疫(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有关,大多数接触者在感染后出现特异性免疫,仅表现为亚临床感染。;      【分类】
五级分类法
  由Ridley和Jopling于1962年首次提出
将麻风依次分为:
    结核样型麻风(TT)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
    中间界线类麻风(BB)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
    瘤型麻风(LL)
    未定类麻风(IL) ;2. 二型分类法
WHO于1981年建议将麻风分为二型,
并于1988年进行了修订。
① 少菌型 指任何部位皮肤涂片
   查菌阴性,包括TT、BT和IL;
② 多菌型 指任何部位皮肤涂片
    查菌阳性,包括LL、BL和BB。;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5年,短者仅3个月,
长者可达30年。
    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主要为皮肤和周
围神经受累的表现,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发
生全身播散性感染。;1.未定类麻风(IL)  
为麻风的早期表现,儿童多见。皮损可累及身体各处,但腋窝、腹股沟、会阴和头皮受累少见。
表现为单个或数个浅色斑或淡红色斑,边界模糊或清楚,表面光滑、略干燥,可有轻度感觉障碍,常无神经粗大。
皮肤涂片查菌阴性,麻风菌素晚期反应阳性或阴性。
皮损一般可自行消退,约30%病例发展为各型麻风。;;2. 结核样型麻风(TT)  
    患者免疫力较强,皮损局限、数目少,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