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村葬礼习俗调查报告
第 PAGE \* Arabic \* MERGEFORMAT 8 页
农村葬礼习俗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许多农民的思想并没有改变,许多传统的习俗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改变。
习俗总是两面性的,这其中也肯定存在着一些封建迷信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改变不好的东西,继承良好的东西。因此开展了一次关于农村葬礼习俗的调查。俗话说,人生三件事,出生、结婚、死亡,可是葬礼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及其发展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
三门各地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为展现三门农村地区葬礼习俗,让更多的人了解三门,本人于20XX年7月中旬以花桥镇上潘村为样本,通过聊天的方式,对村中多次参与葬礼并熟悉葬礼习俗且15名年龄在45-60岁的男女行家进行了采访,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本人7月12日亲自参加亲戚的葬礼。
二、葬礼的内容和形式
葬礼习俗一直存在于当地农村,具体起始年代已不清,可能有千多年,当地凡有老人去世的人家,出殡时大家要行此习俗,表示对逝者的悼念,也希望逝者在阴间生活如意。此习俗主要内容与形式:
1、做坟
人去世后,棺材要寄放在野外几月(年)才可做坟下葬。本户人家请风水先生选好山中一块地方,再选好日子等吉时下葬(在当地人们选地方和日子非常重要,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如果地方和时间选的好,则可以让逝者在阴间生活如意,而且可以让逝者保佑活着的家人永远平安)。
2、送终
长辈要去世时,家人召集回子女、孙辈后代等亲人来见最后一面。在断气时,要喊着称呼(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3、离床
老人去世后,由拾棺材的人(当地称呼棺材头)给死者换过寿衣、帽、鞋,将尸体抬出放在中堂的长板上,并且用红线绑住死者的手与脚,旁边点上青油灯,同时把死者睡过的床上物品搬出室外,把垫被(稻草垫)、席等烧掉。
4、守夜
老人去世,尸体摆放在中堂长板上后,本户的子孙或亲戚要来陪夜。一方面,表示对死者行孝之礼仪;另一方面,预防动物(如猫、老鼠等)来偷食,但也有传说四脚动物跑在尸体上过,死人要座起来,是不吉利的。
5、入殓
入殓也叫落棺。择日子先生择出吉辰,尸体入殓后儿子拿来一碗米饭,用筷子夹一口在死者嘴上,然后把碗打在地上(当地称海材头),接着棺材头按顺序盖上子孙被、女儿被、媳妇被、客被等。
6、报丧
报丧也称报信,丧家差亲戚朋友的男人,戴白帽带雨伞,雨伞要侧夹,报丧人到客人(亲眷)家,雨伞钩要朝上,吃点东西或喝碗茶,报丧人走出客人家,客人要哭几声或把报丧人座过的凳子扳倒,但是报丧人不能回头。(现农村有50%左右用通信设备代替)
7、吊孝
遗体(现骨灰盒)摆放在中堂,设孝堂,亲戚朋友前来吊孝,儿媳、女儿答谢亲戚朋友要哭,还要每天早晚各哭一次。
8、送葬
送葬这天下午,长子穿麻布孝衣,头戴白帽加“稻杆帽”,腰缚稻草绳,长媳穿麻布孝衣,头戴麻布孝头丝,其余儿子和儿媳,还包括女儿和女婿都应穿白长衫戴白帽。举行祭礼仪式,由道士先生主持祭礼,一边念祭语一边传食祭品,意思是要求晚辈敬献给死者食用,儿子跪接祭品,再送上供桌,一件件传食完毕,再三叩头敬拜,接着儿媳、亲戚、女儿等其他孙子、亲戚成横行跪拜。叩拜完毕,道士先生宣读祭文,颂经超度,这样棺材(现骨灰盒)才可以被抬出大门处,引路长幡、旗、喇叭、棺材(儿子护棺材左右),送行队伍跟着行至。但有个别村还有村口祭、桥头祭。
9、下葬
棺材(现骨灰盒)抬到山上,道士灵前祭语并行子孙米和讨彩。回家时,男子孙的孝衣孝帽不能脱下,其他送葬人员都要在回家路上脱掉白衣白帽,丧家派亲戚在回路口发钉(钉表示子孙兴旺)和红布或红纸(表示吉利),并泼几滴香火水(表示干净,好运回来)。
10、做七
人死后,第六天做第一个七,为死者树魂开路七,共七个七(分什么子孙七、女儿七等),做七要叫道士念经。
11、念佛经
晚上,道士和和尚主持念经,儿子、儿媳、女儿等下跪朝拜,直行之下半夜。
三、调查情况的分析
1、葬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农村葬礼习俗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
从农村习俗看,是民族特殊的表现方式,在农村扎根、生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是被大家采纳的传承中不可剥离的载体;从过程看,既是信仰,又是习俗,同时又是艺术,意取团结、和谐,使人有笼罩天地、点击万物、触及芸芸众生之感。所以葬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只有从科学的方法去改进。如七个七合起来做,既达到习俗礼节,又减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