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问题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代大学生自杀行为探析 内容提要:当代大学生日益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关注大学生自杀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文通过对大学自杀原因的分析,简单地提出了一些预防和干预自杀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自杀  预防  干预 自杀是指有意识地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包括自杀的意念与企图、自杀的尝试以及完成自杀),是一种综合的不适的状态。目前全世界每年的自杀率为10/10万,我国自杀率为23/10万,我国高校自杀率则为2/10万。这个比率看似不大,但由于自杀者所在群体属群居且相互经历和思想基本相同的特殊性,其危害比其它类型自杀者造成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这个数字已经高出了同年龄层的其他青年群体,据有关资料报道,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2~4倍,并且提示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大学生已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 在去年的春天短短的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在武汉市的高校中就有12起自杀事件,其中10人死亡,直接导致湖北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范围内81所高校党委书记参加的“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这是湖北省乃至全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以“防止大学生自杀”为主题的大型会议。 在今年的三月,在北京的高校里也是频繁地有人自杀:北京政法大学一名大四学生从学校办公大楼的12层跳下身亡;北大法律系一名大学生将自己吊死在北京郊区香山的一棵树上;北京林业一名三年级学生吊死在自己的宿舍里。 …… 从南到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花样年华,中国大学生已经沦为自杀的高危险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极其宝贵的人力资源:作为学生所在家庭的重要成员,是家庭的未来希望。大学生自杀是社会的极大损失,同时也将给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探讨大学生自杀问题是一项迫切而且十分重要的事情。本文拟从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及其干预和预防等方面对此作一个简要的探讨。 一、自杀的原因 自杀者多数是由于在生活中遭遇困难而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陷入危机状态不能自拔,难以承受心理压力而产生的自毁行为。自杀原因一直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的重点课题。 目前普遍被引用的主要是弗洛依德和涂尔干的观点。弗洛依德认为人类生来就具有生和死亡的本能。当一个人的爆发的攻击力受阻无法向外部发出,就会转向自身,从而发生自杀行为。这是一种主动的侵略行为。涂尔干则认为人是被动的,他认为自杀是由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强弱及改变所致。他把自杀分为四种类型:(1)利他型。这种自杀常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他们认为死是有价值的。不过这种类型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还少有报道。(2)自我性自杀。与利他型正好相反,这种自杀因个人失去社会的约束和联系,对身处的事物和社会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3)失调型自杀。指个人与社会的固有关系破坏,如失恋。(4)宿命型自杀。个人因种种原因,过分地受外界控制,感觉命运非自己能控制是而自杀,如很多因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业的那些学生。 学者Shneidman(1992)认为自杀普遍存在以下十种现象: 自杀的共通目的是一种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杀的共通目标是为了终止个人的感觉和意识;自杀的诱因通常是来自心理上不能忍受的痛苦;自杀的压力来源普遍来自不能满足的心理需要;自杀者的情绪状态通常是无望和无助的;自杀者的个人认知状态通常是充满冲突和矛盾的;自杀者的理解能力或领悟力通常是变得狭隘;自杀者的行动通常是单向出路(不能回头);自杀者共通的人际交往行为是传递自己(自杀)的意向;自杀者通常利用自杀作为一种一贯应付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受个体出身、经历、价值观、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多元化的分布,但仍有某些比较集中的趋势。多数高校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主要是:失恋、学习竞争压力过大、人际关系不良、环境适应不良、经济和就业压力、身体疾患、精神和心理障碍等。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挫折承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人生发展任务的艰巨性与个体心理成熟的相对滞后性导致的错位,是大学生自杀问题发生的原因之一。同时,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造成的社会—文化不稳定状态,升学就业竞争加大,使得部分大学生失去安全感;外来文化冲击、人际关系的复杂、生活节奏快速化,加剧了部分大学生的适应困难。这些突变的社会环境与个体脆弱的心理素质交互作用,在负性心理应激源的催化下,可能会诱发某些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导致自杀率上升。 目前国内有很多学者比较接受以下的这种分类(根据自杀的心理动机):(1)心理解脱型。这种自杀者往往是在遭受挫折和打击时,缺乏应付技巧,心理承受力差。陷入悲观、悔恨、恐惧、孤独等状态,无望、无助感强烈,认为惟有一死才能导致问题的最终解决,在非理性认知支配下,把自杀作为逃避现实,寻求解脱的手段。目前大学生这种自杀类型比较多,超过半数以上。(2)寻求关注型。有些学生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