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解读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解 读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 会议通过 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 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教育的根本大法,是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中的“母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本章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立法过程、法律地位;对其立法宗旨、立法原则、适用范围、教育体制等主要的法律条文进行解读;同时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在案例解读中明确法律责任,了解法律效力。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已于1995年3月18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的第一部教育基本法,这是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的颁行,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 一、制定颁行的基本过程 1985年开始起草《教育法》,经过十年调查、研究、反复修改,直到1995年才将《教育法(草案)》提交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雏型阶段和成熟阶段。 (一)准备阶段(1985年一1992年) (二)雏型阶段(1993年初一1994年初) (三)成熟阶段(1994年初一1995年初) 二、立法依据 (一)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需要 (二)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我国教育全面依法治教的需要 三、立法宗旨 《教育法》总则第一条明确了教育法的立法宗旨:“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其含义如下: (一)发展教育事业 (二)提高全民族素质 (三)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法律地位 《教育法》是教育的根本大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是位于国家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之下的国家基本法律之一,与《刑法》、《民法》等国家基本法律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主要内容解读 《教育法》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对教育事业各方面进行了总体规范,具有全面性、导向性、原则性等。全文共十章八十四条。下面对其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一、适用范围 《教育法》总则第2条指出了本法的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适用本法。” 二、教育性质与方针 《教育法》总则第3条规定了我国教育性质:“国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确立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 《教育法》总则第5条又明确规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教育发展的总方向。 三、教育的基本原则 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我国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的客观规律制定的。它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在批判继承历史遗产和吸收国外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发展起来的。根据《教育法》的规定,我国教育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 《教育法》第6条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二)继承和吸收优秀文化成果的原则 《教育法》第7条规定了继承优秀文化成果的原则:“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三)教育公益性原则 《教育法》第8条第一款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25条第三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四)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 《教育法》第8条第二款规定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五)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 《教育法》第9条确定了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具体而言有以下三层意思: 1、公民享有不可剥夺的平等受教育权利。 2、义务教育阶段公民的就学机会、教育条件和教育效果平等。 3、义务教育阶段后,即初中教育后,公民的入学机会、竞争机会、成功机会均等。 (六)帮助特殊地区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原则 《教育法》第10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地区发展教育事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