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手稿用纸-国家图书馆.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章太炎手稿用纸 陈汉玉 章太炎是近代著名革命家、大学者、书法家,传世手稿数量很多,其中一些未发表过, 一些虽曾发表却已失传,一些虽未失传却有多个未发表版本,很具研究价值。但这些手稿散 在各处,许多不署时间、地点,甚至不署姓名,不便研究使用。 国家图书馆藏有章太炎手稿一百余种,时间涵盖其一生中最辉煌的两个时期——流亡 日本时期和幽禁北京时期。前一时期他挥动如椽巨笔,与清政府战,与保皇党战,与投机派 战,俨然革命阵营的中坚;后一时期他深入虎穴,匹马单枪,宁死不屈,成为南北维护共和、 反对帝制力量的精神领袖。两个时期都是章写作的高峰时期,具有典型意义。这批手稿的版 本特征很丰富,囊括了章使用过的各种文体、字体,在格式、纸张、装帧上五花八门,各具 特色,尤其难得的是,近一半篇目同时具备两种版本,为其版本特征的归纳提供了大量可依 据参数。 按照习惯,作者同时期的手稿往往使用同种纸张,根据该纸的流通时间和地点,大致 可以推定其写作时间和地点。当然也有例外,如有钱人可以制作一批专用稿纸一生使用,这 种稿纸的时、地特征均不明显,但章太炎十分清贫,大半生在四处奔波,除晚年外,不具备 制作专用稿纸的条件。他的稿纸一般都是随手拈来,又随手“丢去”,烙有较深的时、地痕 迹。因此,归纳出章太炎各时期手稿用纸情况,结合其他版本特征,就可作为鉴定其手稿制 作时、地的一个依据。 笔者供职于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有机会接触手稿原件,经研究比对,就章太炎手稿用 纸略做叙述。 一、流亡日本时期(1906.6—1911.11)用纸 章太炎 1906 年 6 月底上海出狱后,即被同盟 会接往日本,1911 年闻辛亥革命胜利,于年底回国, 流亡日本约 5 年半。其间1906年 7 月至 1908 年底, 担任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笔兼发行人。1906 年夏、秋之后开始讲学。1910 年开始,担任光复会 会长。流亡日本时期,章太炎的经济来源应是同盟 会经费、光复会经费和个人稿费。经费断绝时偶尔 靠学生资助。章太炎流亡日本期间,未见有私人专 用稿纸,所用纸张除机关用纸外,基本应是市面流 通的纸张。 1、民报社专用稿纸 这是一种黑格大稿纸,长44厘米, 高30厘米, 半叶 13 行,行 32 字,单鱼尾,四周双边,行间有 距,版心上镌“民报社原稿用纸”,下镌“民报社”。 纸有帘纹,应为手工纸。使用这种纸张的手稿有 3231 号《新方言》、3292 号《初步梵文典序》等。 章1906年7月至1908年10月在日本东京担任 《新方言》 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主笔兼发行人;《新方言》和《初步梵文典序》均始作于 1907 年; 《新方言》封面有章亲笔题字:“新方言,此乃原稿,阅之可得前后页数。阅后即归还,幸 弗拆散。”《初步梵文典序》根据笔迹及内容,可判断为初稿。因此,这两件手稿均写于日本, 写作时间前者可定为 1907—1908 年,后者可定为 1907 年。 2、近藤造稿纸 这是一种 8开的蓝格稿纸,半叶 12行,四周双边,单鱼尾,框外左下镌小葫芦图案, 内有“近藤”二字。纸为机制纸。使用这种稿纸的有 3232 号《驳皮锡瑞三书》,3241—45 号《原道》、《原学》、《原儒》、《原法》、《原名》,3306 号《制币》,3321号《徐锡麟传》等。 近藤是日本姓氏;《驳皮锡瑞三书》始出版于 1910 年;《原道》、《原学》、《原儒》、《原 名》始作年代不同,但都曾收入 1910 年出版的《国故论衡》,这 4 篇不是原稿,而是抄录后 的修改稿;《徐锡麟传》始作于 1907 年,1914 年在《甲寅杂志》发表时改为《徐锡麟、陈 伯年、马宗汉传》,本件使用原名,应是初稿。因此, 这几件手稿的写作地都是日本,写作 时间应在 1907—1910 年之间,1909—1910 的可能性最大,不会晚于 1911 年。 《徐锡麟传》 3、齿孔纸 这是一种高 20 厘米、宽可任意的有齿孔素纸,齿孔间距 1.5厘米,起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