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田园之外的陶渊明
摘要:千百年来,人们对陶渊明的定位是“田园山水诗人”,除了“田园山水诗人”的标签之外,陶渊明的生死观也是值得探讨的,他刚柔并济的真性情和慈父的形象都是他的闪光点。
关键词:生死观、性情、慈父形象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里,陶渊明的一生随着朝代的更替高低起伏、坎坷不平,仕途也几经波折,然而正是风雨飘摇的时代造就了这一位有着真性情、拂袖权贵同时也怜儿慈爱的伟大诗人。
一、看淡生死
陶渊明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乙丑(365),卒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期间经历了东晋的灭亡和南朝宋初的动荡。目睹了桓玄谋篡、刘裕讨伐桓玄等兵戈之战,政治上权利的角逐和黑暗、满心私欲与浑浊的官场、不同党派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现实让陶渊明看淡了生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许是他对生死观的另一诠释,生命就该是如此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无须为名利所束缚,无须为五斗米折腰,闲以静观夕阳秋菊,居则草屋相伴。告别“尘网”,置宅余亩,草屋八九,恬淡以度余生,“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人生不过弹指挥间,功名如若浮云聚了又散,何苦执着?何必深陷“樊笼”?“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陶渊明亦赞甚矣!人不过是天地间的一缕灵魂,聚时为生,散则为死。连生命尚且如此薄弱,况功名乎?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人生下来就注定要归于黄土,不管是否曾叱咤沙场,亦或居于乡间默默无名,生命的最终总是以漫漫黄土为伴,那么即使过早地接受了这场洗礼也不算是生命的短促吧。感慨之?悲叹之?否也。陶渊明在诗中并没有表露出对死亡的恐惧和哀伤,相反,读来全是他对生死的镇定自若和从容不迫,其对生与死的观念竟然如此豁达又如此地顺其自然。“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忆往昔,五柳先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常得”,原恨在世时,饮酒而不得足,今日若我离去,杯中应会斟满清清的祭酒吧。在清凉的诗句中,竟包含着一丝丝酸楚。“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他日西去后,案前佳肴,亲朋和故旧将围绕着我哭泣,昨日曾举杯推盏,今日竟已阴阳相隔,不哀哉乎?不怅然乎?似沧桑的哀叹,如冰溶于水,由深及凉,听者落泪,闻者亦黯然神伤。然而陶渊明却说,“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余悲乎?何伤乎?人死亦常事,就像早上出,日落前回家一样平常罢了。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人死景物亦同人悲,四顾茫茫,原野萧条,严霜盖,斑马嘶,幽室闭,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即使草木含悲,风云因之变色,可知古来圣贤最终也无法摆脱四方墓穴的归宿。转身回到最荒凉的等待,然后各自曲折,各自还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身边的人离去,亲戚或许会因亲情的失去而悲伤,但是对于毫不相干的人而言,他们还是一路欢歌一边快乐地生活着。所以说死去有什么可惊讶的呢!“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去其实本不足为道,死只不过是托身于大山皈依大自然罢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对于陶渊明而言,人生长短几十年,他目睹了太多的生死,目睹了太多的离聚,死对他而言已是一个不必太急于求成的终点站,一种必然皈依的状态,纵使在诗中有时隐约暗含着离去的苦痛与伤悲,但最终都是表现出对生死观的坦然与豁达,他已把死亡看作是人生美好的终结。
二、刚柔并济
陶渊明在《咏荆轲》里描叙了荆轲离去的场景“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再不复还。多么悲凉,不禁让人掩面哀伤。然而陶渊明却说“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古来今往,士为知己者死,荆轲怒发冲冠、猛气动缨,多么威武,气势多么雄壮!“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四座皆群英,岂畏之?何惧之?成则英雄,败亦英雄。“公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成邪?败邪?荆轲一别永不复归。虽死,未惧之。“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愿呈肝胆心,提携玉龙为君死,既已意决,无为在歧路,儿女更情长!出门登车去,身后且不顾。陶渊明对荆轲离去场面及各种心理活动的描写已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一览无遗,尽是赞赏与崇拜。“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持坚剑,刺豪主,成败在此一举矣,戮力而弑君。“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呜呼,惜哉!惜哉!如此奇功竟功亏一篑,伟人奇功就此落幕,多么可惜!然而就算刺杀不成,陶渊明曰“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即使没有立下赫赫奇功,亦是千载留名的好汉!从对一名刺客的高度赞扬和极力地推崇可看出,陶渊明不仅仅心系于田野,同时他也有着自己强烈的道德情感观念,有着爱恨分明的刚毅性情和悲壮英雄豪情。亦不怪鲁迅先生称其为“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我愿化作她上衣的领襟,承受她姣美的面容上发出的香馨。此语不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