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 贺享雍著作.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拯 救 贺享雍 著 1 内容提要 突如其来的强地震使上石岭子乡成为了一座孤岛,在通讯不通、 电力中断和道路阻塞的情况下,乡党委书记龚文军凭着丰富的农村工 作经验和强烈的责任感,领导全乡干部群众抗震救灾、安抚人心和灾 后重建,使全乡秩序渐渐走上正轨。然而,随着通讯和电力的恢复, 人们从小小的电视窗口了解到外面对灾区的捐赠和其他地方赈灾救灾 情况,一些受灾群众的心理突然失去了平衡,龚文军面临的是一场比 从废墟中救人更为艰难和困难的局面……小说热情歌颂了乡、村干部 在抗震救灾中不为人知的感人事迹,也描写了在新的形势下,乡村社 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并从乡土文化的视角,用鲜明的艺术形象和生动 的细节,再现了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受灾群众不同的文化心态和行为 选择,从而提出了一个 “精神救赎”重于 “物质救赎”的哲学命题。 在社会学的层面上,小说也提供了一幅生动形象的乡村政治生态即基 层权力运作的情景。全书故事曲折,人物鲜明,语言生动,生活气息 浓郁,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认识意义,为中国灾难题材文学创作做 出了有益探索。 2 第 一 章 董万成被通知到乡上,解决他的采石场问题。在乡政府围墙的铁 栅门口,遇到了正在等候他的村支书温良全。 董万成是上石岭子乡虎尾村的村民。十年前,他响应乡政府 “一 乡一业,一村一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经济的号召,在驻村 干部龚文军乡长的帮助下,在虎尾山办起了采石场。所谓采石场,其 实就是把虎尾山上那些采之不尽、挖之不竭、泛着青光的石岩、石坡, 用炸药炸成片石,然后把它们投进碎石机,让机器的钢牙把它们咬碎 成指头大小的石粒,拉出去卖给那些修公路的。除了购买炸药和机器 外,这是一个无本生意。可开头几年,董万成做得并不顺利。这一是 因为上石岭子乡离外面热闹的世界太远,外面来拉碎石的汽车少说也 要走大半天,有些豆腐盘成肉价钱的意思。第二呢,是因为那几年一 些人在河里采石、采砂,从河里采出的卵石不用碎,只需要用铁筛子 过一遍就行,这自然又比董万成的碎石便宜。做了几年,董万成没赚 3 到多少钱,有些丧失信心了。可在这时,风水突然转了:上级下决心 整治河道里的乱挖滥采,关闭了全县所有的砂石公司,而国家在实行 惠农政策中,蓬蓬勃勃开展起来的公路 “村村通”工程,一下子加大 了碎石的需求。董万成时来运转,机器成天轰鸣不止,投进机器里的 是石头,吐出来的是银子。没多久,董万成发财了,扒了老屋建起了 小洋楼,显摆似的屹立在王家湾,宣告了他这个上门女婿率先在村里 进入了“小康”!可是没想到,庄稼人个个都是无师自通的经济学家, 村里的麦荣生、杜仁政、李明忠以及邻近油坊坡村的吴国礼、朱光柏 等十多人,一见这碎石的生意有钱可赚,且投资不大,又不需要什么 技术,就纷纷也买了机器,和乡里签了合同。这一来,虎尾山上一下 子就摆开了几十处“战场”,几十台碎石机同时响起来时,震得头上盘 旋的鹞子都不敢在虎尾山上歇脚了。董万成最初非常生气,心里骂道: “龟儿子些,就晓得跟船!老子当初喝凉风的时候,你们不来,现在 有钱赚了就来了!”可骂归骂,却拿别人一点办法也没有。山又不是你 的山,你采得,别人就采不得?好在董万成修了小洋楼以后,还有一 些积累,又去贷了一些款,不但重新添了两台碎石机,而且一不做, 二不休,还购置了一台东风牌货车——他觉得不能老租用别人的汽车, 那样除了锅巴就没多少饭了!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要干就大干,绝 不能输给了那些跟船的“虾子”们。 正在董万成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的时候,怎么也没想到事情会 突然在去年的一个日子和一群不速之客手里,起了一个突然的变化。 4 董万成清晰地记得那是十月的一天。十月小阳春,天气暖暖的, 山上树叶该红的红了,该黄的黄了,该紫的紫了。而不红不黄不紫的, 依旧青翠欲滴,郁郁葱葱,和红的黄的紫的混在一起,近看远看,都 像是一幅画。中午时候,突然有几辆屁股上冒烟的“乌龟壳”,从县城 方向驶到了碎石场旁边的佛尔岩下。“乌龟壳”停下来后,从里面拱出 一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的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