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各地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综合评价报告 规划财务和基金监督处 陈健生 一、指标体系(七大领域) 1、就业再就业 2、培训鉴定 3、养老保险 4、失业保险 5、医疗工伤生育保险 6、劳动工资与执法维权 7、公共服务和基层基础建设 (一)就业再就业领域 (二)培训鉴定领域 (三)养老保险领域 (四)失业保险领域 (五)医疗工伤生育保险领域 (六)劳动工资与执法维权领域 (七)公共服务与基层基础建设领域 二、评价方法 二、评价方法 二、评价方法 二、评价方法 二、评价方法 二、评价方法 二、评价方法 ⑵计算单项指数 将i地区第k个评价指标经无量纲处理后的数值 ( )乘以其权重,即得到这一指标的单项指数。 二、评价方法 3、计算领域指数和总指数 将i市某一领域中各单项指数相加即可得到该市这一领域的指数,将各领域指数相加即可得到该市的总指数。 三、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 一是以2005年为基期,通过计算得出各地分年度的劳动保障事业综合(领域)发展动态指数,即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纵向比较2005—2007年各地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三、评价结果的表现形式 二是以2007年为基期,通过计算得出2007年各地劳动保障事业综合(领域)发展静态指数,即采用静态分析的方法,横向比较2007年各地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差异情况。 四、各地发展情况动态分析(纵向比较) 动态分析(纵向比较)是指以时间为轴线,通过连续监测各项指标值的变化,来综合评价一个地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变化情况。本评价报告之动态分析是以2005年为基期,以当年全省综合发展指数为100(实际为85.6),来比较分析2005—2007年各地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一) 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1、综合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2、就业再就业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3、培训鉴定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4、养老保险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5、失业保险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6、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7、劳动工资和执法维权领域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8、公共服务领域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二) 发展速度比较分析 1、全省及分领域发展速度分析 1、全省及分领域发展速度分析 五、2007年发展情况静态分析(横向比较) 静态分析(横向比较)是指通过分析比较某一时点各地区间指标值的不同,来综合评价地区之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差异情况。本评价报告之静态分析是以2007年底的全省劳动保障统计数据为依据,以全省综合发展指数100为基期数(全省平均水平),对各地劳动保障各项事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并排列出各地在全省的位次。 2007年各地综合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六、基本结论 一是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二是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三是地区差异仍然较大。 (一)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综合发展指数:全省平均37.8% 最高镇江市61.1%,最低南通市24.6%。 领域发展指数:最高医疗、工伤、生育保险70.0% 最低失业保险15.7%。 全省GDP增长:2005年14.5% 2006年14.9% 2007年14.8% (二)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2005年:全省综合发展指数85.6,最低的徐州市56.2。 2007年:全省综合发展指数达到162.5,2005年的近2倍 各市已全部超过2005年的全省平均水平 最低淮安市114.585.6 最高苏州市283.8,是2005年全省的3.32倍。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指数对比)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优劣指标差对比) 发展水平基本结论 2、发展速度上的差异 3、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结语 (三)地区差异仍然较大 第一方阵:苏州、泰州、无锡、镇江、南京 第二方阵:扬州、宿迁、南通、连云港 第三方阵:常州、盐城、淮安、徐州 年均增长速度超过50%:镇江、徐州、宿迁、泰州 年均增长速度30%—50%:连云港、苏州、扬州、 南京、淮安、无锡 年均增长速度低于30%:常州、盐城、南通 * * 1/9 年农村劳动者培训就业率 1/9 城市规划区内登记失业的被征地农民就业率 1/9 年职业介绍成功率 1/9 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占失业人员比例 1/9 年城镇新增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