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腹股沟管解剖.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腹股沟管解剖.ppt

Peritoneum 腹膜 Lining of abdominal wall 腹壁的内衬 Tissue presented in indirect hernias 直疝的一部分组织 Somatically intervated from dorsal nerve roots. (i.e. no ligate!) Intra-Abdominal Cavity 腹腔 Posterior View / Pre-Peritoneal Space 腹膜前间隙(从后方看) 腹股沟管解剖?? 腹股沟管在正常情况下为一潜在的管道,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内上方,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 在成人管长4~5厘米,有内、外两口和上下前后四壁。 内口即内环或称腹环,即上文所述腹横筋膜中的卵园形裂隙; 外口即外环,或称皮下环,是腹外斜肌腱膜下方的三角形裂隙。 管的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在外侧1/3尚有部分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及其深面的腹膜壁层,后壁内、外侧分别尚有腹横肌腱(或联合肌腱)和凹间韧带。上壁为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陷窝韧带。 腹股沟管内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还有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腹股沟区的腹壁层次虽然与腹前壁其它部一样,由浅及深分为7层:皮肤、浅筋膜(camper‘s筋膜)、深筋膜(Scarpa筋膜)、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但其力量远为薄弱。 在腹沟内侧1/2区,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个极为薄弱的腹壁“空隙”区。与其它腹前壁不同,完全没有强有力的肌肉层(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保护,仅一层腹外斜肌的腱膜和一层非薄的腹横筋膜,力量极为薄弱,这就构成了腹股沟区好发疝的解剖基础。更何况,当人立位时,该区所承受的腹内压力比平卧时约增加三倍。 腹股沟区综述 ??1、薄弱因素 ①从发生上看 睾丸下降留下一潜在的间隙即腹股沟管,故男性腹股沟疝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女性腹股沟管较狭长)。 ②从结构上看 腹外斜肌在腹股沟区移行为腱膜,并形成腹股沟管浅环,导致腹壁抗张力程度下降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下缘均呈弓状,与腹股沟韧带间无肌肉遮盖 ③从生理上看 人直立时腹压比平卧高3倍,故人类直立的特殊性使疝的发 生率增高 腹股沟区的薄弱因素与保护因素 ?2、保护因素 ①从发生上看 出生后腹膜鞘突闭锁 ②从结构上看 腹股沟管为斜行裂隙,腹压增高时,其前、后壁靠近;浅环深面有联合腱加强;深环前面有腹内斜肌加强;该区腹横筋膜增厚 ③从生理上看 腹肌收缩→其弓状下缘靠近腹股沟韧带→缺口缩小或消失 提睾肌收缩→精索变粗,充盈腹股沟管 腹横肌收缩,可缩小深环口 腹股沟区的薄弱因素与保护因素 1、境界 是腹股沟韧带内侧半、腹直肌外侧缘与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此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分为薄,所以是腹壁的一个薄弱区。 2、临床意义? ?? ? 若腹腔内容物经此三角突出称腹股沟直疝; 而经 腹股沟管深环→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浅环突出者称腹股沟斜疝。 手术鉴别斜疝与直疝的标志——腹壁下动脉。? ?? ?? ?? ?? ?? ?? ?? ?? ?? ? 腹股沟直疝:经动脉内侧突出 腹股沟斜疝:经动脉外侧突出? ?? ?? ?? 腹股沟三角 (Hesselbach 三角、海氏三角) 腹股沟深环 腹壁下动脉 腹横机 髂前上棘 髂耻束 睾丸血管 髂外动脉 髂外静脉 精索 腹直肌 腹股沟三角 腹股沟浅环 腔隙韧带 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 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环,可进入阴囊中,占95%。 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也从不进入阴囊,仅占5%。 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 腹股沟疝 The myopectineal orifice. The myopectineal orifice (MPO) is the site of indirect, direct, femoral hernias. 耻骨肌孔-是直疝、斜疝和股疝发生的部位 在腹腔镜设备问世之前,绝大多数的外科医生对于腹股沟解剖的认识仅仅来自于经前路的观察。通过腹腔镜更精确的经后路观察,使得外科医生对腹股沟解剖有了深入的了解。 法国的Fruchaud医生创立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