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的设计.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 授课单位:哈三中 授课教师:冯素艳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立的依据 1、政策的关注、领导的重视 2、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 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必不可缺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 目标和原则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八项标准 1、正常的智力(智商70以上) 2、健康的情绪(而不仅仅是乐观的情绪) 3、积极的意志品质(而不一定是坚强的意志品质) 4、健全的人格 5、适度的反应 6、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7、和谐的人际关系 8、心理和行为要符合年龄特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 1、绪论 2、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3、智力、思维的开发和完善 4、学习心理辅导 5、情绪心理的自我完善 6、人际交往的辅导 7、升学与就业辅导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方法 从形式上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加辅导为主 具体形式为: 1、认知法 2、操作法 3、讨论法 4、行为训练法 五、心理教育课程的评价 1、主观评价:跟踪调查、教学反馈等 2、客观评价: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教案设计 挫折与心理承受力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挫折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 2、使学生了解提高心理承受力的基本途径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提高心理承受力的基本途径及如何切实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具 谈话法、讨论法 投影仪、微机 四、教学步骤 1、引入新课 2、教学过程 3、个案分析 4、心理测试 五、教育教学建议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课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列举大量鲜活的、有说服力的事例阐明正确的观点 3、注意对学生加以鼓励 4、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在学习中真正受到教育 5、使用现代化的教具,活跃课堂气氛 * 本报讯 教育部日前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的又一个进一步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   《纲要》共20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与目标,不同年龄阶段教育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及组织实施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不仅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还具有可操作性。 《纲要》在正确分析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纲要》强调,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隐性压力”幼小心灵怎承受? 5月,树叶青青麦未黄,年仅12岁的山西临钢小学5年级女生恬恬(化名),留下一份“压力太大”的绝笔后,自缢身亡。记者日前走进这个家庭时,恬恬的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心神几近崩溃,一个幸福家庭的天空已然坍塌。究竟有什么“太大”的压力,竟让一个花季少年如此不能承受? 案例一 案例二 心理障碍:优秀生多于普通生 新华网 沈阳3月16日电 记者日前从鞍山市第五医院心理分院了解到,重点学校的学生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者明显多于普通学校学生。300多位住院患者中,有80%为学生,而重点、热点学校的学生占60%以上。 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二、预防与发展的原则 三、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原则 四、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个别化对待原则 六、整体发展原则 原则: 注意两点: 1.把握教学重点 2.注意与思想教育课的区别 *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