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 葉燮、袁枚詩論 一、葉燮的詩歌理論 二、袁枚的詩歌理論 一、葉燮的詩歌理論 葉燮(1627——1703),字星期,號已畦。詩論著作的代表是《原詩》內外篇。 《原詩》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繼劉勰《文心雕龍》之後最有體系性和理論性的詩學著作,它不僅在清代詩論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整個封建社會後期都是極富創造性的詩學專著《原詩》的學術地位和理論價值,不僅在於葉燮就詩歌中的根本問題作出了探索,周密地提出七要素等詩學範疇,更因其別出心裁、新穎獨特的批評方式,區別於此前諸多詩話著作。 學術界一致認為其《原詩》最突出的批評特色是體系的完整性和話語的思辨性,這方面的研究歷來成為關注的焦點,深入而有見地。也有人認為葉燮兼有儒家倫理人格和道家自然人格,其《原詩》自然就會同時選取倫理道德批評和審美批評;或者可視為“以史為中心的社會歷史批評”,是詩歌內容和社會歷史的統一。眾說紛紜,不一而足。 自漢代獨尊儒術之後,儒家學說便成為中國傳統社會長達兩千餘年的治國理念和指導思想深遠地影響了後世詩學批評觀和文藝美學觀。儒家倫理道德批評成為貫穿歷代詩學著作的一條主線,這在思辨性很強的《原詩》中同樣不可避免,在處於傳統社會後期的《原詩》中表現得依然鮮明而突出。 “《原詩》不同於一般的詩話,不像一般詩話那樣零散、瑣碎,而是比較完整、系統的理論著作,可以說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著作中,除《文心雕龍》以外,還很少有這樣闡述得很透徹、分析得很細密、理論性和邏輯性都很強的著作。”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教程》 (一)以“變”為動力的文學發展觀 葉燮說:“乃知詩之為道,未有一日不相續相禪而或息者也。但就一時而論,有盛必有衰;綜千古而論,則盛而必至於衰,又必自衰而複盛;非在前者之必居於盛,後者之必居於衰也。乃近代論詩者……既不知詩之源流本末正變盛衰互為迴圈,並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淺、高下、長短;孰為沿為革,孰為創為因,孰為流弊而衰,孰為救衰而盛……徒自詡矜張,為郛廓隔膜之談,以欺人而自欺也。” 又說:“蓋自有天地以來,古今世運氣數,遞變遷以相禪。古雲:‘天道十年而一變’。此理也,亦勢也,無事無物不然;寧獨詩之一道,膠固而不變乎?” 葉燮論詩主變,是針對前後七子的復古主義論調而發,是對公安三袁主變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他說的“變”,首先是詩歌發展“正變盛衰互為迴圈”“惟正有漸衰,故變能啟盛”,他一反嚴羽崇正抑變,尊盛卑衰的看法。但其“變”總是越變越好,“大凡物之踵事增華,以漸而進,以至於極。”他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譬諸地之生木然,《三百篇》則其根,蘇、李詩則其萌芽由蘖,建安詩則生長至於拱把,六朝詩有其枝葉,唐詩則枝葉垂蔭,宋詩則能開花,而木之能事方畢。” 其次,他說的“有因”“有創”,已認識到詩歌發展中自身的繼承與革新的因素,他說:“若夫文之為運,與世運異軌而自為途。”認為詩歌的正變與時代的先後沒有必然的聯繫,與政治的隆汙也沒有必然的聯繫,它只是詩歌自身的發展盛衰問題。說詩歌發展有自身的“因”“創”關係是正確的,但說與時代、政治沒有關係就不對了。 (二)論“理、事、情”與“才、膽、識、力” 《原詩》:“曰理、曰事、曰情,此三言者足以窮盡萬有之變態。凡形形色色,音聲狀貌,舉不能越乎此;此舉在物者而為言,而無一物之或能去此者也。曰才、曰膽、曰識、曰力,此四言者所以窮盡此心之神明。凡形形色色,音聲狀貌,無不待於此而為之發宣昭著;此舉在我者而為言,而無一不如此心以出之者也。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為作者之文章。大之經緯天地,細而一動一植,詠歎謳吟,俱不能離是而為言者矣。”這是葉燮論詩的總綱。 1、理、事、情 “譬之一木一草,其能发生者,理也。其既发生,则事也。既发生之后,夭矫滋植,情状万千,咸有自得之趣,则情也。”“理”指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事”指一定的、具体存在的客观事实;“情”指每一事物自己特殊的情状。“理、事、情”就诗歌客体而言。“然具是三者,又有总而持之,条而贯之者,曰气。”叶燮认为“气”是万事万物内在的生命力的表现,也是诗与文章之生机和活力所在。“故吾曰:三者藉气而行者也。得是三者,而气鼓行于其间,氤氲磅礴,随其自然,所至即为法,此天地万象之至文也。” 2、才、膽、識、力 “才、膽、識、力”就詩歌創作主體而言“才”指作家的才能,包括發現才能和表現才能。“才者,諸法之蘊隆發現處也”。 “膽”指作家的膽略。“無膽則筆墨畏縮” “識”指作家認識理事情的能力和藝術鑒賞力、藝術創造力。 “力”指作家的藝術工力和氣魄。“無力則不能自成一家 (三)論詩歌的審美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试论欧阳通楷书中的继承与创新.docx
- Call of Silence-钢琴谱 原调简谱 高清正版完整版双手简谱.pdf
- 茶叶行业调研报告.docx VIP
- 运输无人机作业安全技术交底.pdf VIP
- 《碳足迹减量培训》课件.ppt VIP
- (高清版)B-T 10095.1-2022 圆柱齿轮 ISO齿面公差分级制 第1部分:齿面偏差的定义和允许值.pdf VIP
- BOS-6000软件使用培训.中文版.pdf
- RENLE雷诺尔SSD1系列电机软起动器说明书.pdf
- (高清版)B-T 10095.2-2023 圆柱齿轮 ISO齿面公差分级制 第2部分:径向综合偏差的定义和允许值.pdf VIP
- 日立中央空调SET-FREE V+系列202202.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