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养故事总结.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修养故事总结   周文王访贤   很久以前,周文王出外访贤,途经到一所村庄,觉得肚子饥饿,口中发渴,实在难忍,就坐在大树下休息。正巧,一位农妇手提一瓦罐稀面糊糊,从这里路过。文王连忙问农妇道:   “大嫂手提稀饭,去哪里呀?”农妇告诉文王:“丈夫在田间劳动,时已过午,去给他送饭充饥解渴。”   文王又饥又渴,见了瓦罐里的稀面糊糊,肚子“咕咕”叫得更厉害了。他请求农妇把稀面糊糊让些给他充饥解渴。农妇把手里的瓦罐递给他。文王饥不择食,大口大口地吃了下去。吃完顿时觉得精神爽快,口中余味无穷。他谢了农妇,问道:“大嫂,这稀面糊糊是什么粮食做的?我吃着特别好吃。”农妇告诉他:“春荒三月,青黄不接,只有芒麦成熟得早,用它救急,搭救性命。”文王点点头称赞芒麦的功劳最大,说它在所有的麦子中,应该占首位,以后就改名大麦。   正在田间劳动的丈夫,见日头偏西,妻子还不送饭来,就丢下手中的农活,回家吃饭。走到半路上,老远看见妻子与一个过路客人说话,随后妻子又从客人手中接过瓦罐,转身回去了。丈夫以为妻子行为不端正,气得火冒三丈,追上去就打。   文王看在眼里,心里很是过意不去。想上前去辩白几句,又不知从何说起。丈夫发完脾气,到田间去了,农妇回家重新为丈夫做饭。这时,文王尾随上农妇,抱歉地说:“是我不该吃了你丈夫的饭食,害你遭了打骂。”   这农妇很会说话,她说:“客人莫见怪,我丈夫不是小气人,他怪我有失礼貌,没有把客人请到家里去招待,才打了我的。”   听了农妇的话,文王思忖道:“我专程四下里访问贤德人,眼前的农妇和她丈夫不就很贤德吗?”文王便解下一根玉带,递给农妇说:“大嫂今后若遇急难,就拿上这根带子到京城去找万岁爷,他会帮你解危的。”说完扬长去了。   文王回到京城,想起路途吃的大麦面糊,很香甜。就吩咐御厨师做给他吃。可他吃了御厨师做的大麦面糊,觉得味道又苦又涩,远远不及路途上那农妇做的好吃。   一晃三年过去了。那位农妇的家乡遭了天灾,实在无法谋生度日,才想起吃大麦面糊的客人留下的一根玉带来。夫妻俩便带上它,沿途讨米要饭,去京城找万岁爷。   到了京城,文王召见了他们夫妇,安置在皇宫住下,并当着满朝文武官员封夫妻俩为“贤德人”。   一日,文王又想起那顿大麦稀面糊糊来,传旨农妇为他做。农妇做了大麦稀面糊,端给文王。文王尝了几口,很不好吃。问农妇是什么原因?农妇告诉文王说:   “饥时糠也甜,饱时肉也嫌。”文王听后拍案称好,说:“贤德人使我明白了一个重要道理:饱时不忘饥时苦,富贵常记贫贱寒。”周文王不仅仅只听取这夫妻俩的忠言,他还广招天下贤德人,并且重用他们。文王把这种美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从而使周朝江山稳坐八   百年。   心得?启迪   这则小故事讲述了周文王不辞劳苦地广招天下贤德之人的经过。周朝的天下能够延续八百年,是与周文王访贤、敬贤的治国之道分不开的,他的这种做法曾使周朝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景观。   不吃嗟来之食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们都吃不上饭,有许多人饿死了,没死的也是饿得皮包骨头。   有个叫黔敖的财主,家里囤积了许多粮食。看到今年的灾情这么严重,他手下有个人就向他提议说:“外面的饥民都是好多天没有饭吃了,您要是熬点稀粥给他们喝,他们就会对您感恩戴德,您一定能得到一个好名声。”   黔敖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真的在路旁架了口大锅,熬了稀粥,施舍给那些路过的饥民。那些饥民们一个个都饿得受不了了,见黔敖施舍稀粥,对他都是千恩万谢的。黔敖心中非常得意,觉得自己简直就是这些人的救命恩人,忍不住就趾高气扬起来。   这时,又有一饿汉走了过来,只见他用破烂的衣袖掩着脸,脚上拖着一双破鞋,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浑身没有一点力气。黔敖一看就知道,他肯定也是好几天没有吃过东西了。   黔敖用勺子敲着锅沿,对那个人叫道:“喂!过来吃吧!”语气中充满了居高临下的得意。   奇怪的是,饿汉对锅里的稀粥看都不看一眼,而是扬起脸,注视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轻蔑地呼唤别人来吃的东西,才饿成这个样子的。我宁可饿死,也不会吃你这种饭。”   饿汉说完,蹒跚地向前走了。最后,他真的饿死了,不过,一直到死,他也没有吃一口那些轻蔑地让他去吃的施舍之食。   心得?启迪   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做人贵在懂得礼节,知道荣辱。但若一个人能在“仓廪虚、衣食空”的困厄中,仍能保持住人性的尊严,那么,这样的人就更能获得人们的敬意。不吃嗟来之食的饿汉就是这样的人。   杨子的判断   杨子是战国初期有名的哲学家。有一次,他长途跋涉造访宋国。天黑时分,他来到一家旅店求宿。旅店里有两个年轻女人,其中一个长得美丽窈窕,另一个粗黑丑陋。但是,别人对待那个丑女却十分尊重,宛如对待名门仕女一般;对那个美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