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稻抛秧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docVIP

浅谈水稻抛秧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水稻抛秧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舒德银 江津市农业局 摘要:水稻抛秧技术有着广阔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加快推广速度,本文总结了有关水稻抛秧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应对对策。 Abstract:The planting paddy technique of Paoyang Is ofgreat benefit toeconomicand community.In orderto qulcken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lque. problems ofplanting paddy of paoyang were summarized and soliving methods wew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我市自1996年开始推广水稻抛秧栽培技术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几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水稻抛秧的田块平均亩产586.8公斤,比当年常规栽秧增产32.8公斤,每年为全市增产稻谷约311万公斤,节约成本约432.25万元,两项共计增创经济效益约743.85万元。抛秧技术大大减轻了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大”进行弯腰栽秧的劳动强度,其社会效益亦十分显著。 我市符合水稻抛秧基本条件的田块达30万亩左右,而推广面积只在10万亩左右,可见,我市水稻抛秧技术的推广速度仍然较慢,特别是近两年推广面积还出现了徘徊现象。为加快推广速度,尽快把技术成果转变为生产力,本文总结了有关水稻抛秧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中要问题,探讨了应对对策。 1.存在问题 1.1 大风暴雨是水稻抛秧的天敌。当遇上大风大雨袭击,有80%秧苗被大风吹翻,加之深水将秧苗浮起,农民不得不返工,将秧苗重新抛种。 1.2 营养土选择不当,造成“化团’倒苗。近几年来部分农户图简单省事,在选秧盘泥罐营养土时,用带沙较多的沙泥和红石骨子土等充数。结果造成抛秧后营养泥团散化,秧苗漂浮,抛秧失败。 1.3 秧盘孔穴太密,营养罐泥团体积偏小。我市现行推广的秧盘规格为60 × 33(cm),561孔。从近几年来的推广实践看,由于单位面积上孔穴太多,体积太小,加之部分农户在撒装泥土时又只装在营养罐的三分之一,致使秧苗泥团体积偏小,当秧苗在三叶一心抛栽时,泥团就很难包住根须,待抛栽落水后,容易偏倒浮苗。 1.4 催芽不当或干谷播种。有的农户在催芽后未注意及时播种,芽子催得太长,造成秧苗缺泥生长不好,抛秧落泥后不易立蔸;有部分农户直接采用干谷播种,造成大面积出芽不整齐和严重缺窝缺苗。 1999年,本人在吴滩镇用“ Ⅱ1优 6078”的粉嘴谷和干谷播种了对比实验,成秧苗后指标间差异如下图所示: 图1 不同处理播种后成秧指标间的差异 A-播粉嘴谷处理 B—播泡种24小时谷处理 C—播干谷处理 从上图可以看出,成秧率、苗高综合比较均以播粉嘴谷处理最好,播粉嘴谷的成秧率比用干谷直接播种高19.2%,两者之间苗高相差1.8cm;从秧苗的发根数和根长这两项指标来看,泡种24小时,后播种的秧苗的发根数最少,但根长最长,播粉嘴谷处理的根数和根长比较适中。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播粉嘴谷处理最适宜于抛秧工作的进行,后期长势也良好。 1.5 播种深度和压盘力度不当,是造成出苗不整齐和烂芽烂种的主要原因。有的农户在撤泥罐底土时撤得太少,就急于播种,在盖土时又盖得太多,致使种子埋土较深,加之在压盘时又将秧盘重重地压进秧床泥土,致使种子(芽)长期处于淹水浸泡状态,从而使秧苗生长高矮不一,甚至烂种烂芽。据2000年水育抛秧(品种为“Ⅱ优6078”)多点调查结果表明(表l):稻谷入罐的深度不同,秧苗物理性状间的差异较大,种子入罐越深,秧苗物理性状指标越差,在最底层甚至出现烂芽现象;较适宜的入罐深度为0.5—0.9cm。 表1 种子入罐深度不同秧苗物理性状指标间的差异 种子入罐深 (cm) 叶龄(片) 苗高(cm) 根数(条) 茎基宽(cm) 0.5 0.9 1.2 底层 3.1 2.4 1.9 17.0 14.8 7.0 12.0 9.0 5.0 0.24 0.23 0.18 全部烂掉 1.6 未及时抛栽秧苗,造成秧苗过高,抛栽后头重脚轻,很难抵御风雨袭击。通过几年的观察,抛秧时的叶龄不同,效果很不一样。如白沙、龙华、双溪等多数乡镇于3月上旬播种,4月中旬秧龄35天左右,叶龄3.0-3.5片叶抛秧,秧苗壮,叶量少,带泥多,上轻下重,抛栽时易于操作,抛后立克多,飘、斜苗少。有的乡镇农户把秧苗拖到4月下旬才抛栽,秧龄50多天,叶龄5-6片,由于秧苗纤细,叶量多,拨秧苗时既费力又断根,带泥少,抛栽时象空中“一把伞”,上重下轻,秧苗下降速度慢,下田时立蔸少而浮蔸多,既增加了匀补用工量,且秧苗纤弱,遇天气不好易坐蔸、不易成活。 2 对策探讨 针

文档评论(0)

xyl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