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外周NK/T细胞淋巴瘤及其治疗 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血液科 胡灯明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源于胸腺后不同成熟阶段、异质性较大的 T 淋巴细胞的淋巴系统恶性疾病。 自然杀伤(NK)细胞的发生与T细胞关系密切,具有某些相似的免疫表型和功能特征,因此NK细胞肿瘤也包括在PTCL中。 病因不清可能与EBV和HTLV-1有关 在全球范围内PTCL占NHL的5-15%,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种族分布差异,亚州发生率高于欧美 大多数PTCL疗效差,5年生存率(OS)小于30% PTCL的病理分型 PTCL是一组异质性很强的疾病,肿瘤细胞形态异型性较大,缺乏与T细胞发育阶段相关的表面标志,没有特异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标志,因此对于PTCL的分类更多的借鉴了临床因素。PTCL的分类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因为临床因素在PTCL分类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许多PTCL亚型更像综合征,而非在生物学上有独特特点的独立疾病,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有待于对PTCL的生物学特性的深入认识。 PTCL病理分型(who-2001) 3、结外性 蕈样霉菌病/sezary综合征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T/裸细胞、原发皮肤型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 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 肝脾T细胞淋巴瘤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我国的PTCL特点 1、我国PTCL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等总结1125例和304例NHL中PTC占29.6%--35.6% 1、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 ALCL是最常见的PTCL类型之一,常常是淋巴结病变,但也浸及各种结外部位。 ALCL可分为三个亚型: ⑴全身性ALCL ALK阳性 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中位年龄<30岁,临床上多表现为淋巴结病,结外侵犯皮肤、骨骼和软组织。常表达CD30、CD3(-),75%有t(2;5)(p23;q35),预后较好,治疗后5年生存率60-93%。 若伴B症状,高IPI评分,CD56+患者预后差 ⑵全身性ALCL ALK阴性 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与ALK阳性的ALCL相似,唯一区别在于不表达ALK蛋白。较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单个、无症状的皮肤或皮下紫色结节或肿瘤。 预后差,5年生存率11-46% ⑶原发皮肤ALCL; 和原发全身性ALCL的形态学相同,但临床表现不同,好发于老年人,表现为单一或局限病变,ALK常阴性。局部放疗或手术切除治疗是首选。 2、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 是PTCL最常见类型,是一种侵袭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70岁),多常表现为广泛的淋巴结增大,也可以结外变病为首发表现,65%发病时已处于Ⅳ期。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瘙痒、嗜血细胞综合征也是常见表现。进展快、易复发,5年OS25%-47%。 常发生于老年患者,中位年龄57-68岁,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常有B症状,痒疹。多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关节炎、多发性血管炎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治疗均较困难,5年生存率仅10%-30%。 实验室检查有贫血、β2-微球蛋白增高、多克隆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嗜酸粒细胞增多及自身抗体 组织学特点: 淋巴结中多形细胞浸润包括T细胞、浆细胞、免疫 母细胞、EO、R-S、组织细胞等 组织中可见分枝状内皮血管增生 围绕血管分布的滤泡外树突状细胞增生 组织中大B细胞多被EBV感染 4、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CL) ENKTCL占全部淋巴瘤的比例 泰国和新加坡: 25% 日本、韩国、香港:近10% 我国大陆: 2%-10% 欧美: 极少见 男:女=2-3.6:1 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 CD2、CD56和胞浆CD3阳性,而表面CD3阴性 原发部位黏膜广泛溃疡和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 特征性表现为血管中心性病变,即肿瘤细胞侵犯小血管壁 或血管周围组织,导致组织缺血和广泛坏死 镜下可见较多的急、慢性炎症细胞,而肿瘤细胞较少 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见症状为脸部肿胀、鼻塞、鼻腔排出物和鼻出血。中线肉芽肿样损害可累及鼻腔、鼻窦、眼眶、口腔和皮肤,并可进一步累及胃肠道、骨髓和中枢神经系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