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元曲文学成就的简介报告
元曲简介 元代杂剧和散曲统称为元曲,亦称元代北曲。在历史上,元曲与唐诗、宋词一道,被视作“一代之文学”(王国维语),亦即元代文学的代表。 元杂剧源出于金代的院本和诸宫调,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在蒙古统治的北中国地区开始形成,平阳、汴京(开封)、大都先后作为杂剧创作和演出的集散地,而大都后来作为元王朝的首都在杂剧艺术的发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被公认为是元前期杂剧的中心。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后,大批原来活跃在北方的一流杂剧作家纷纷南下游历或定居,杂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因而南移至原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成为风行全国的文式,然就此也由于种种原因开始由繁盛走向了衰落。 元杂剧的音乐体制采用曲牌联套形式,每本四折,借用近代戏剧语言,即四幕戏,分别演唱四套不同宫调的曲子,必要时另加序幕或过场戏,亦称楔子,亦即传统上所说的四折一楔子体制。当然亦有变格,如少数的五折、六折、二楔子等等,更有如《西厢记》的多本多折戏。其角色分为末、旦、净、杂诸类。每本由一位演员主唱,正末(男主角)主唱者称末本,正旦(女主角)主唱者称旦本。动作提示称“科”,小道具称“砌末”。处处显示了早期戏曲的特点,与今天戏曲舞台体制有明显的差异。 元散曲是元代最活跃的新诗体,也是当时文人学士和市俗大众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一种通俗艺术形式,由于都使用北曲,音乐体制与杂剧相同,不同仅在于一为代言体戏剧,一为演唱体歌诗而已,故它的发展与元杂剧密切相关,其与杂剧并称为元曲,道理就在这里。 就形式而言,散曲分为小令、套数、带过曲三种类型。小令为单个的只曲,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指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调按照既定的规律顺序联缀而成的组曲,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至于带过曲,则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由二至三支同宫调而音律衔接的曲牌连接而成。带过曲必须一韵到底,最多不超过三调,通常如〔雁儿落过得胜令〕、〔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等等。 由于和音乐关系密切,元杂剧和元散曲都曾被称为乐府。但和历史上宫廷音乐官署采风观俗的乐府诗歌不同,元曲并没有得到封建统治者的真正重视,其地位也不能同唐诗、宋词等雅文学相比,故历来散佚很多。杂剧见于记载者计737种,今尚保存仅218种,散曲仅存小令3800多首,套数450多套,散佚者更不知多少。至于作家,今知杂剧领域有100余人,散曲领域200余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兼擅杂剧和散曲创作的,而以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最为有名,人称“元曲四大家”。此外,王实甫、纪君祥、高文秀、乔吉、张可久等人或在杂剧,或在散曲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他们大都没有详尽的生平及创作资料流传下来,因而研究起来较为困难。 就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而言,元杂剧显得比较广阔而深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一、爱情剧,代表作除《西厢记》外,另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等,它们的共同倾向便通过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追求体现反封建精神;二、公案剧,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鲁斋郎》及无名氏的《朱砂担》、《陈州粜米》等等,主要通过刑事案件的审判,揭露贪官污吏和整个社会制度的黑暗和不合理;三、水浒戏。代表作有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无名氏 的《鲁智深智赏黄花峪》等,正面歌颂敢于“犯上作乱”的造反者;四、世情剧。代表作如关汉卿的《救风尘》、《望江亭》、郑廷玉的《看钱奴》等,它们的共同倾向便是揭露和讽刺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丑恶现象,赞美了被压迫社会阶层尤其是妇女的智慧和斗争精神;五、历史剧。代表作有关汉卿的《单刀会》、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等,主要是指历史上的政治、军事斗争表达作者及时代人民的政治、道德观念。元杂剧的成功宣告了戏剧、小说等叙事文学开始成了中国文学的主流之一。由于杂剧作家多为社会地位低下的文人、演员等,观众更是遍及各个阶层,上述各方面题材必然在各方面产生共鸣,构成了以郁勃和反抗为特征的时代精神。 元曲简介2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