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

  1.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绍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15年) 前 言 本规划所指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推进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实施,绍兴市经济快速发展,地质环境安全的重要性日渐显现。在新形势下,地质灾害防治要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变被动为主动,前瞻性地做好预防地质灾害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为构建和谐绍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提供安全保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五”规划》、《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10)》、《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的通知》、《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及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市、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规划和文件,结合绍兴市建设、水利、交通、旅游等相关规划,编制《绍兴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是在全面、系统收集各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上轮规划实施情况与面临的问题,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发展目标编制而成。本规划是我市2008-201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市级各职能部门地质灾害防治和编制本市辖区内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主要依据,适用于绍兴全市范围。 规划基准年2007年,规划期自2008年至2015年。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一)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全市辖越城区、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和绍兴县、新昌县,共有118个乡(镇、街道),总面积8256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436.24万人,平均人口密度528人/平方公里。市域内交通便利,截至2007年底,全市公路里程达8663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完善,形成了以纺织、服装、制药、食品、化工、五金及旅游等行业的经济体系。2007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71亿元,同比增长14.3%,人均生产总值45220元。 绍兴市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矿产有铁、铜、铅、锌、金、硅藻土、萤石、水泥用灰岩等28种,其中铁和铜资源储量占全省70%以上。绍兴市历史悠久,山川秀美,人文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现已形成以山水旅游资源与古城文化结合的七大核心旅游区。 “十一五”期间是绍兴市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城建方面,加快形成“一个中心、三大组群、三条轴线”的城镇体系布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整优化村庄布局,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边远山区村庄搬迁和环境整治任务基本完成。交通方面,调整、充实和完善绍兴市高速公路总体布局,规划建设“两纵、三横、三连、一通道”的绍兴市高速公路主骨架,至2012年高速公路网全面建成,交通基本实现现代化。水利方面,在重点加快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将安排农村水利及污水处理等生态建设工程。旅游方面,重点是加大核心旅游区和精品旅游产品的开发。 (二)地质环境背景 绍兴市地处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全市多年平均气温16.4℃。年降水量1428毫米,时空分布不均,多集中在4-9月多雨季,南部山区雨量相对丰富,常形成暴雨等气象灾害。丘陵山区暴雨常诱发山洪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境内发育曹娥江和浦阳江两大水系,均汇于钱塘江入海,是钱塘江的主要支流,北部绍虞平原水网密布,地势低平,素有“江南水乡” 绍兴市处于丘陵山地和平原交接地带,总体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类型多样,可概括为“四山三盆两江一平原”,其中山地丘陵及玄武岩台地面积占全市面积的62%以上,全市最高峰位于会稽山脉主峰东白山,海拔1194.6米。 绍兴市以江山—绍兴拼合带为界,跨越扬子准地台和华南褶皱系两大地质构造单元。西北部属扬子准地台,以碳酸盐岩和碎屑沉积岩为主;东南部则出露大面积火山碎屑岩系,新昌、嵊州一带分布喷溢相玄武岩,形成典型的台地地貌;北部平原为海陆交替的松散沉积层。市域内地质构造发育,且以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及与之相伴的褶皱为特点,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和空间展布起着控制作用。由于地质构造破坏及风化作用,岩石破碎,山坡松散堆积层厚度较大,是形成地质灾害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地质灾害现状 绍兴市地质灾害具有分布面广、局部集中、稳定性较差、危害程度较大等特点,其形成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等地质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修路、建房、加载等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则是最直接的引发原因。 截止2007年底全市共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4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