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作用机理.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酶的作用机理 酶是一种高效催化剂,与一般催化剂比较,可使反应的活化能降低得更多,因此,同样初态的分子所需要的活化能就更低,活化分子数也就更多,反应更容易进行。 一、酶的活性中心 1、活性中心的概念 酶是生物大分子,酶作为蛋白质,其分子体积比底物分子体积要大得多。在反应过程中酶与底物接触结合时,只限于酶分子的少数基团或较小的部位。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的部位,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2、催化部位和结合部位 从功能上看,活性中心有两个功能部位,一是与底物结合的结合部位,决定酶对底物的专一性;二是催化底物发生键的断裂及新键形成的催化部位,决定酶促反应的类型,即酶的催化性质。 3、必需基团 从形体上看,活性中心往往是酶分子表面上的一个凹穴;从结构上讲,如果是单纯蛋白酶,其活性中心通常由酶分子中几个氨基酸残基侧链上的极性基团组成。构成酶的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有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丝氨酸(Ser)、组氨酸(His)、半胱氨酸(Cys)、赖氨酸(Lys)等,它们的侧链上分别含有羧基、羟基、咪唑基、巯基、氨基等极性基团。这些基团若经化学修饰,如氧化、还原、酰化、烷化等发生改变,则酶的活性丧失,这些基团就称为必需基团。对于需要辅因子的结合蛋白酶来说,辅酶(或辅基)分子或其分子上某一部分结构往往也是活性中心的组成部分。构成酶活性中心的几个氨基酸,虽然在一级结构上并不紧密相邻,可能相距很远,甚至可能在不同的肽链上,但由于肽链的折叠与盘绕使它们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位于酶分子表面的、呈裂缝状的小区域。 二、酶的作用机理 1、中间产物学说 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时,酶总是先与作用物结合,形成不稳定的中间产物,此中间产物极为活泼,很容易转变分解成反应产物,同时使酶重新游离出来。以便继续起催化作用。 现以E代表酶,S代表反应物,ES代表中间产物,P代表反应产物,按照中间产物学说写出酶所催化的反应,并与无酶催化的反应加以比较: 无酶时: (缓慢) 有酶时: (快) 中间产物学说的关键在于中间产物的形成。酶和底物可以通过共价键、离子键和配位键等而结合成中间产物。根据中间产物学说,酶促反应分两步进行,而每一步反应的能阈较低,所需活化能较少,如图 酶促反应减少所需的活化能 酶促反应减少所需的活化能 从图中可以看到,当非酶催化反应时,S→P所需的活化能为a,而在酶的催化下,由S→ES所需的活化能为b,由ES→P需要活化能为c,b和c均比a小得多,所以酶促反应比非酶催化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要小,从而加快反应的进行。 对有两种底物参加的酶催化反应,该学说可用下式表示: 中间产物学说已经获得可靠的实验证据,中间产物的存在也已得到确证。 2、锁钥学说 酶在催化化学反应时要和底物形成中间络合物。但是酶和底物如何结合成中间络合物?又如何完成其催化作用? 酶对它所作用的底物有着严格的选择性。它只能催化一定结构或一些结构近似的化合物发生反应。于是有学者认为酶和底物结合时,底物分子或底物分子的一部分象钥匙那样,专一地楔入到酶的活性中心部位,底物的结构必须和酶活性中心的结构非常吻合,也就是说底物分子进行化学反应的部位与酶分子上有催化效能的必需基团间具有紧密互补的关系,这样才能紧密结合形成中间络合物。这就是1890年由Emil Fischer提出的“锁钥学说”。锁钥学说属于刚性模板学说,可以较好地解释酶的立体专一性。 酶和底物的结合示意图 酶和底物的结合示意图 酶和底物的三点结合决定了酶的立体专一性。锁钥学说虽然说明了酶与底物结合成中间产物的可能性及酶对底物的专一性,但有些问题是这个学说所不能解释的,如对于可逆反应,酶常常能够催化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很难解释酶活性中心的结构与底物和产物的结构都非常吻合,因此“锁钥学说”把酶的结构看成是固定不变是不切实际的。 3、诱导契合学说 近年来,大量的试验证明,酶和底物在游离状态时,其形状并不精确的互补。但酶的活性中心不是僵硬的结构,它具有一定的柔性。当底物与酶相遇时,可诱导酶蛋白的构象发生相应的变化,使活性中心上有关的各个基团达到正确的排列和定向,因而使酶和底物契合而结合成中间络合物,并引起底物发生反应。这就是1958年由D.E .Koshland提出的“诱导契合学说”。后来,对羧肽酶等进行X-射线衍射研究的结果也有力地支持了这个学说。应当说诱导是双向的,既有底物对酶的诱导,又有酶对底物的诱导。由于酶是大分子,可以转动的化学键多,易变形;而底物多是小分子物质,可供选择的构象有限,故底物对酶的诱导是主要的。酶与底物的结合是包括多种化学键参加的反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