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北缘东段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演化特征.pdf

柴北缘东段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演化特征.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61 卷 增刊 地 质 论 评 GEOLOGICAL REVIEW Vol. 61 Supp. 2015 年 4 月 Apr., 2015 柴北缘东段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演化特征* 1,2) 2) 1,2) 2) 2) 王大华 ,肖永军 ,李军亮 ,林武 ,柴先平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 2)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西部新区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 柴北缘东段北抵南祁连山、南至昆北断阶、西 断裂的活动时期上来看,自盆内的埃南断裂至盆缘 起赛什腾山前的鱼卡凹陷、东至埃姆尼克山前的霍 的南祁连断裂,断裂的活动时间逐渐变年轻,也就 布逊凹陷(胡受全等,2001) ,由于勘探程度低、地 是说柴北缘东段表现为后展式的逆冲叠片(马新民, 质情况较为复杂,目前尚未获得突破。本文基于地 2012) 。 震、重力、电法等资料,对中新生代断裂体系、构 柴北缘东段构造变形可分为挤压、伸展和走滑 造变形及构造样式进行剖析,重新构建研究区构造 等三种构造样式,一些复杂构造带多是不同类型构 地层格架,通过构造演化分析,探讨不同时期构造 造变形叠加的结果,表现出复杂的构造样式(戴俊生 运动对变形、地层发育与残留分布的影响,以指导 等,2000 ;吕宝凤等,2012) 。平面上,各构造样式 勘探部署。 具有南北分带的特征,盆缘山前带主要发育逆冲推 1 构造特征 覆构造、逆冲叠瓦构造;盆内山前带主要发育断弯 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双重构造;盆内凹陷带主要 柴北缘东段存在盆缘祁连山和盆内欧龙布鲁 发育逆冲叠瓦扇构造、对冲构造、冲起构造、断层 克山、绿梁山-锡铁山-埃姆尼克山等三大山系。断 传播褶皱等;盆内前缘主要发育由反冲构造引起的 裂体系平面上沿山体呈带状分布,自西向东走向由 断层传播褶皱。 NW 向逐渐转为NWW 向,均是由三排冲断构造组 2 地质结构及变形特征 成(王财富等,2005) ,总体呈现由北西向南东方向 撒开的“帚状”,在“帚状”构造体系的西部叠加3 受控山、控凹的北西向逆冲断裂和马仙、陵间 条近东西向的走滑断裂。这种结构面貌通过断层、 两条压扭性断裂的共同影响,柴北缘东段中新生代 褶皱、山体及地层的走向展布表现出来,主要断裂 构造变形在平面上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特 一般都发育有数条断层,这些断裂对研究区凹隆相 征,柴北缘逆冲褶皱带整体表现为三排叠瓦状逆冲 间的格局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推覆体,时序上表现为后展式。依据变形特征、构 根据断裂性质及样式组合特征,可进一步划分 造样式、地层发育等,将柴北缘逆冲褶皱带自盆缘 为盆缘逆冲断裂体系、盆内逆冲断裂体系和盆内挤 至盆内划分为:盆缘逆冲推覆构造带、盆内逆冲叠 压+走滑断裂体系。这三大类断裂总体具有两方面 瓦带、前缘逆冲推覆带和盆内反冲构造带。盆缘逆 的特征:一是发育NW 、NNW 、NE 、近EW 和近 冲推覆构造带通常具有上下两层结构,断裂下盘以 SN 向等五组断裂,且具有一定的走滑分量,为压 逆冲叠瓦构造为主,上盘以挤压褶皱变形为主。西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