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汉代儒学.ppt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课 汉代儒学 第二课 汉代儒学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一、“焚书坑儒”与“黄老之学” 1、焚书坑儒 ? 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 原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中,李斯建议焚书。 目的:维护专制统治,遏制思想文化的泛滥。 概况 焚书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禁书 可以保留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如医书、农书、卜筮等) ?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 答:秦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有益,不构成威胁 评价: 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消极影响: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文化氛围变得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成为两千年文化专制的开端,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2、黄老之学 时间:汉朝初年 背景:秦朝末年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来重建家园 目的:统治者为恢复生产,安定人心,采取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 影响: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渐强; 国内矛盾增多,诸侯势力坐大,在外匈奴虎视眈眈,战乱将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关于汉武帝 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君主,根据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总结汉武帝的突出的历史成就? 成就:政治上,实行推恩令、附益法和设立中朝,解决王国问题和相权过重问题; 民族关系上,抗击匈奴和设立三郡,解决匈奴问题和百越问题; 经济方面,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解决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的问题; 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上述材料,包含了董仲舒哪些观点?汉武帝为什么要接受董仲舒的主张?从中你可以看出“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于道,勿使并进。 措施: 起用儒士,重用儒生 表彰六经,确立儒家经典的地位 罢黜百家(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学术皆罢黜) 兴办教育,设立太学 三、太学的出现 1、汉代教育体制 在中央,创办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在地方,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太学建立的影响 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对统治者: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中下层的人,也能进入仕途,扩大了统治基础; 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这些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今天我们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现象? 小结: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 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 张宗琴 通过这些措施,汉武帝实现了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时期,实现了 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需要。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观点。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天人感应”的观点。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实质:外儒内法,思想专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