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利用DIS进行正弦交变电流有效值的微积分推证
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中学 张立健
摘 要:分析正弦交变电流最大值和有效值关系的研究方法,结合DIS实验系统优越的数据采集功能,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提出利用DIS进行正弦交变电流有效值的微积分推导验证。
关键词:有效值 DIS 探究
根据直流电与交变电流的热效应等效,得到交变电流最大值和有效值的关系和,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这一结论,教材用“理论和实验研究都表明……”的方式直接给出未给予证明实验实际操作用到高等数学,受到学生数学知识的限制,只得放弃理论证明。因此为寻求解决途径,[2]、刘苏杰[3]等人改进实验方法,避开测电流的热效应,转而利用光敏电阻测量灯泡亮度的方法。
DIS测量法:唐挈[4] 的《利用DISLab进行交流电有效值的教学》,介绍了应用DIS温度传感器测温度,计算出电流的热效应,从而推算出有效值。
理论推导法:石莹[5]介绍了适合于中学生的初等数学方法进行推导;王丹龙[6]利用初等数学微元法和高等数学积分法进行理论推导。
图像推导法:肖寒剑[7]、邙胜来[8]等采用图象法推导正弦效流电的有效值公式。而DIS测量法虽然解决了测量热效应的问题,但利用DIS测量温度存在较大的误差,文中所提供的温度-时间图是曲线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理论推导法和图像推导法虽然能够准确地推导比值系数,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相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来说是不完整的,无法帮助学生构建物理模型掌握知识。
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DIS实验系统强大的数据采集功能和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将微积分的理论推导方式与实验相结合,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利用DIS进行正弦交变电流有效值的微积分推导验证,并且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方案
1、实验器材:学生电源、电压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等。
2、知识准备:通过直流电和交变电流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熟悉DIS实验系统的研究方式,为交变电流有效值的探究做好铺垫。
3、实验过程
(1)获得图像:如图1所示,电压传感器接到学生电源的交流输出,电压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器与电脑连接。打开DISlab实验软件中的通用软件,添加图线,设置x轴为时间t,y轴为电压U。设置采样频率为1K,得到正弦交变电流的U-t图像。
图1 图2
(2)分析图像。在界面中点击右键,选择“显示图线中的数据点”(如图2所示)。让学生知道图线是根据描点的方法得出的。利用工具选取一个周期,在右下角的“x标尺”框中读出周期0.02S。
(3)构建微分的思想模型。借助课件分析,取一小段时间内的电流图像进行研究,化曲为直,用这一小段的平均电流代替。最后用阶梯形的电流代替正弦交变电流,通过阶梯形电流所计算出来的热效应代替正弦交变电流的热效应。
图3 图4
(4)数据采集。切换到“计算表格”状态(见图5)。时间间隔选0.001s,按开始按钮自动记录数据,5秒可采集输出约3000组数据。把电压、时间的数据保存为Excel文件(见表格1)。
(5)数据处理。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计算每0.001秒内的热效应“Q=U*U*0.001”(取R=1Ω),并把公式快速复制填充,计算出所有时间段的Q值。利用“SUM( )”函数对所有Q值进行求和,得到Q交流,根据Q交流=Q直流=,求出有效值。另外,运用“MAX( )”函数得到最大电压值Um。
图5 表格1
为了提高实验效率,可事先设置好Excel运算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即时计算出所需的结果(见表格2)。最后分析Um与U的比值关系。
数据处理平台 R 1 Ω △t= 0.001 s 数据量n= 2862 组 t总= 2.861 s Q交流= 118.233 J U= 6.429 V Um= 9.040 V Um/U 1.406 次数 数据量 Um(V) U(V) Um/U 1 1024 2.7 1.836304621 1.470 2 3635 12.22 8.736184328 1.399 3 4185 15.5 111.402 4 1872 15.54 111.402 5 4999 15.6 111.401 6 1143 15.62 111.402 7 1051 18.91 1.393553641 1.414 8 1235 19.02 131.398 9 1101 9.18 6.38972861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