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光纤通信跟光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doc 98页)文档
光纤通信与光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目 录
TOC \o 1-3 引 言 2
实验一 半导体激光器P-I特性参数测量 4
实验二 半导体光电检测器参数测量 8
实验三 光纤无源器件参数测量 15
实验四 光纤时域反射测量(OTDR) 20
实验五 语音、图像光纤传输及波分复用(WDM) 22
实验六 掺铒光纤放大(EDFA) 25
实验七 光纤激光器参数测量 30
实验八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与测量 32
实验九 单模光纤损耗特性和截止波长测量 34
实验十 光纤色散测量 38
实验十一 光纤非弹性散射及喇曼放大(FRA) 41
实验十二 电吸收调制(EAM) 46
实验十三 半导体激光器光谱测量与模式分析 48
实验十四 光纤马赫任德干涉测量 54
实验十五 液晶显示器(LCD)电光特性曲线测量 57
实验十六 辉光放电与等离子体显示(PDP) 62
实验十七 多碱光电阴极光谱响应与极限电流密度测量 67
实验十八 微光像增强器电子透镜调节与增益测量 71
实验十九 CCD信号采集与处理 75
实验二十 CCD光电摄像系统特性测量 79
实验二十一 阴极射线显像管(CRT)电子聚焦与偏转 83
实验二十二 MEMS微镜与DLP投影 91
实验二十三 有机发光器件(OLED)参数测量 94
引 言
光通信技术是当代通信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在信息传输的速率和距离、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使通信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成为现代通信的基石,是信息时代来临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
现代光通信是从1880年贝尔发明‘光话’开始的。他以日光为光源,大气为传输媒质,传输距离是200m。1881年,他发表了论文(关于利用光线进行声音的复制与产生)。但贝尔的光话始终未走上实用化阶段。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没有可靠的、高强度的光源;二是没有稳定的、低损耗的传输媒质,无法得到高质量的光通信。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由于上述两个障碍未能突破,也由于电通信得到高速发展,光通信的研究一度沉寂。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本世纪60年代。
1970年被称为光纤通信元年,在这一年发生了通信史上的两件大事:一是美国康宁(Corning)玻璃有限公司制成了衰减为20dB/km的低损耗石英光纤,该工艺理论由英国标准电信研究所的华裔科学家高锟博士于1966年提出;二是美国贝尔实验室制作出可在室温下连续工作的铝镓砷(A1GaAs)半导体激光器,这两项科学成就为光纤通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光纤通信以令人眩目的速度发展起来,70年代中期即进入了实用化阶段,其应用遍及长途干线、海底通信、局域网、有线电视等各领域。其发展速度之快,应用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涉及学科之多(光、电、化学、物理、材料等),是此前任何一项新技术所不能与之相比的。现在,光纤通信的新技术仍在不断涌现,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成本不断下降,显示了这一技术的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应用前景。它将成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传输手段,是将来信息社会的支柱。经过30年的发展,光纤通信历经五次重大技术变革,前四代光纤通信均已得到广泛应用。
第一代光纤通信的工作波长为0.85um,属短波长波段,传输光纤用多模光纤。光源使用铝镓砷半导体激光器,光电检测器为硅(Si)材料的半导体PIN光电二极管或半导体雪崩光电二极管(APD)。这一代光通信以1977年美国芝加哥进行的码速率为44.736Mbit/s的现场实验为标志。
第二代光纤通信的工作波长为1.3um,该波段属长波长波段,是石英光纤的第二个低损耗窗口,有较低的损耗且有最低的色散,可大大增加中继距离。早期的1.3um第二代光纤通信传输用多模光纤,相应的光源是长波长铟镓砷磷/铟磷(InGaAsP/InP)半导体激光器,光电探测器采用锗(Ge)材料,其中继距离超过了20km。由于多模光纤的模间色散,使得系统的比特率限制在100Mb/s以下。采用单模光纤能克服这种限制,单模光纤较多模光纤色散低得多,损耗也更小。一个实验室于1981年演示了比特率为2Gb/s,传输距离为44km的单模光波实验系统,并很快引入商业系统,至1987年1.3um单模第二代光波系统开始投人商业运营,其比特率高达1.7Gb/s,中继距离约50km。第二代光纤通信系统的应用推动了1.3um的InGaAs半导体激光器和检测器的发展,广泛地用于长途干线和跨洋通信中。
第三代光纤通信的工作波长为1.55um。石英光纤最低损耗在1.55um附近,实验技术上于1979年就达到了0.2dB/km的低损耗,然而由于1.55um处光纤色散较大,以及当时多纵模同时振荡的常规InGnAsP半导体激光器的谱展宽问题尚未解决,推迟了第三代光波系统的问世。在80年代,1.5um附近具有最小色散的色散位移光纤(DSF)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物理试卷及答案解析 .pdf VIP
- 《给水排水设施施工及验收手册》GB50268-2023.pdf VIP
- 2024年“民用无人机及多旋翼无人机”驾驶员操控员技能与理论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docx
- 2025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英语试卷及答案解析 .pdf VIP
- 第十五届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极智杯”公路收费及监控员职业技能大赛理论题库.pdf VIP
- word格式电子版个人简历模板.docx
- 重难点专题39 齐次化妙解圆锥曲线九大题型汇总(解析版).docx VIP
- 数学建模论文(副标题:摩天轮高度与时间的关系).doc
- 徐州市中医院 中医推拿保健 颈椎病诊断与治疗-人体解剖.pptx VIP
- 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