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74 -
甘 肃 中 医 药 大 学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学时:135学时 课程学分:7.5学分
开课单位:中医临床学院 课程负责人:金智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适用专业:中医学本科
先修课程:《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
一、课程简介(小四号黑体)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中医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中医基础理论课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医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
本课程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症的治疗法则。
本课程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别介绍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生五气(风寒湿燥火)、脏腑、气血津液等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总论教学时数为2学时,各论介绍54个常见病证及其所属附篇,其中讲授40个病证,自学14个病证,各论教学时数为133学时,其中包括见习9学时。总论、各论教学时数共计126学时。
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小四号黑体)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症的治疗法则。
本大纲供五年制中医学本科专业使用。教师授课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围绕目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突出要领的同时,应将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各专业方向可按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病证授课时数,或增加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种的讲授内容。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上 篇 总 论
第一章 导 言
[教学内容]
1.简介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2.简介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简介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
4.重点了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
[教学要求]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一节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教学内容]
1.内科疾病主要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病机进行辨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与要点。
2.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治则的具体应用。
4.甚者独行、间者并行的含义。
5.内伤病证初、中、末三期不同的治疗原则。
6.顺应异法方宜的治疗原则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因人制宜三方面。
7.因势利导治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去邪,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8.先期治未病概念,先期治未病包括“早期诊治”、“即病防变”两大方面,介绍“即病防变”的具体内容。
9.重视调摄护理的意义,“风寒表证及里实热证”护理上的不同要求。
[教学要求]
1.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
2.熟悉标本缓急原则。
3.熟悉审证求机施治原则。
4.熟悉顺应异法方宜治则的具体应用。
5.熟悉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原则。
[教学方法]
以自习为主
第二节 外感六淫辨治概要
[教学内容]
1.“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气”是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若为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则可以成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统称“六淫”
2.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等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后者是由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其临床表现虽与外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