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赤壁赋获奖优秀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 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PAGE1 / NUMPAGES1 赤壁赋获奖优秀教案 ◆云阳中学王益均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方方《喜欢苏东坡》 1、知识与能力: 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 2、过程与方法: 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人身处逆境之中不同自我解脱模式的比较中肯定苏轼的达观精神,探讨这一精神对当代的指导意义。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一、导入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大家熟悉吧?齐读。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那么,当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阴晴圆缺”时,应该怎么办呢? 面对不幸,我们应该…… 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 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 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 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怎样选择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二、情感思路 1、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人,他就是苏轼。所幸,黄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纳了这个伤痕累累的人。面对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苏轼心里有一丝慰藉,有一点感悟,感情有一些变化。那么,苏轼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 板书:乐甚 ——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 乐 三、赏“乐”之景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 如诗如画的美景。 有哪些景? 清风、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不仅是“乐”,还是“乐甚”。 你能为我们将这个画面描绘出来吗? ◆肯定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有的写,有的思考。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微波。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徘徊: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好,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种情景吧 四、解“悲”之情 1、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什么叫愀然? 来自歌词中的“美人”,为什么“美人”就让作者感到“愀然”呢? ◆“美人”比君,而“望美人兮天一方”,说明什么? ??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美人”还象征什么? 苏东坡生存的年代恰好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这时的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一生忠君,却被贬他乡,壮志难酬。怎能不“愀然”? 他在去世前曾写过一首《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惠州、儋州是他人生的三处贬所,也是他人生中的三杯苦酒。在他自己看来,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在政治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所以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来自客人悲怨的“萧声”,怎样描述“萧声”的? ◆难道仅仅是因为萧声?苏子的内心本来就没有悲? 心底的悲和客人的萧声产生了共鸣。 2、第三段末尾借客人之口发出了“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这“悲”又从何而来呢? ①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

文档评论(0)

guocuilv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