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第四章 原生动物门 (Protozoa)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概述 一、 一般特征 (1) 原生动物是最低等的一类动物,它的个体由单细胞(真核)构成。 (2) 但它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具有作为一个动物应有的主要生活机能。如新陈代谢、刺激感应、运动、繁殖等。 (3) 为了行使各种生活机能,单细胞各部分进行分化,各司一定功能,形成了“类器官”。例如鞭毛、纤毛、伪足等就是原生动物的运动类器官。 (4) 原生动物身体微小,一般在250微米以下,由一团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有些原生动物细胞质内具有骨骼或形成坚固的外壳。 (5) 原生质周围有一层原生质膜包围,此膜柔软,原生质在其中可以流动伸缩变形。有些还可以在膜外形成坚硬的保护壳。 (2)有孔虫目的特征 ① 微小的具伪足的单细胞动物,大多具矿质硬壳。壳室由一个到多个,壳上都有开口,而且壳面上一般都有微孔,以供原生质出入; ②个体较小,一般小于10毫米。(大有孔虫大于10毫米,小有孔虫小于10毫米); ③ 生活区域:多数在海水中,少数在半咸水中,极个别可以生活在淡水中; 生活方式:底移、游移、漂浮、固着(少数); ④生殖:世代交替;无性繁殖—分裂 有性繁殖—结合 ⑤地史分布:寒武纪到现代,石炭纪-二叠纪-古近纪-现代。 第二节 蜓亚目(Fusulinida) 一. 蜓的一般特征 (1) 蜓又名纺锤虫,属肉足虫纲有孔虫目。是一种已经绝灭的原生动物 。 (2) 通常认为是一种浅海底栖动物,生活于水深50-100米左右热带或亚热带的平静正常浅海环境,可作为指相化石。 (3) 蜓具钙质微粒状壳。 (4) 一般大如麦粒,最小者不到1毫米,大者可达20—30毫米以上。 (5) 石炭纪-二叠纪,是进行全球性对比的重要的标准化石。二叠纪末期绝灭。 二. 蜓壳的形状 (1)壳形: 蜓为多房室包旋壳,一般为纺锤形或椭圆形,少数为球形或透镜形。 (2) 度量: 壳轴——蜓壳平旋所围绕的一根假想轴 壳长——轴向上最大长度 壳宽——垂直于轴的最大宽度 (3) 类型: 根据 的长宽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长轴型——长大于宽,呈纺锤形椭圆形 ②等轴型——长等于宽,呈圆形、方圆形 ③短轴型——长短于宽,呈透镜形 三. 硬体构造 (1)基本构造 ①初房—— 蜓壳的初房位于壳中央,多为圆形,有时呈椭圆或不规则形。 初房上有一圆形开口,是细胞质溢出的孔道。 ②旋壁——细胞质在初房外继续分泌壳质形成的壳壁叫旋壁,旋壁围绕一设想轴增长,同时向旋轴两端伸展,包裹初房。 外壁——最外圈的旋壁。 ③隔壁——旋壁前端向内弯曲形成隔壁。按上述方式依次生长形成多房室。两条隔壁之间即为一个窄长的房室 。 隔壁沟——在壳的外表面,隔壁所在的位置呈沟状。 ④壳圈——每绕旋轴一圈即构成一个壳圈,壳圈从内到外层层包裹。 ⑤前壁——终室前方的壳壁称为前壁,在壳的增长过程中,当一个新的房室形成时,原有的前壁即变成了隔壁。前壁上不具口孔,生物靠隔壁孔与外界相通。 ⑥隔壁孔——隔壁上有许多垂直表面的微孔,叫做隔壁孔。 ⑦口孔——隔壁基部中央由再吸收作用形成一个开口。注意:前壁上没有开口。 ⑧通道——相邻隔壁上的开口位置相对,彼此贯通形成通道。 ⑨旋脊——通道两旁由致密方解石次生堆积形成从内到外盘旋的两条隆脊,叫旋脊。 ⑩ 列孔——某些高级的蜓类。在隔壁基部有一排小孔,叫做列孔。 复通道——隔壁上的列孔彼此贯通,蜓内部就有好几个通道,称为复通道。 拟旋脊——列孔两旁的钙质堆积物,叫做拟旋脊。 (2)旋壁的结构 旋壁具分层结构,比较复杂,不同的蜓类旋壁的结构也相应不同。因此它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之一。 旋壁由原生壁(致密层、透明层、蜂巢层)和次生壁(内、外疏松层)组成。 ①致密层——
文档评论(0)